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经验借鉴及策略分析

时间:2022-08-27 12:33:56

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经验借鉴及策略分析

摘要:银行国际化是指商业银行由国内银行发展成为跨国银行的发展过程,它揭示商业银行跨越国界发展的趋势。本文首先回顾了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理论,总结了作为发展中国家银行的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梳理了全球银行国际化的三次浪潮及其典型案例对中资银行的经验借鉴,进而提出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策略。

关键词:中资银行;国际化;经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一、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1.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理论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其基本动力源于取得比较优势、规避经营限制、降低税收负担以及分散经营风险等方面。从国际化的目标来看,其与一般的企业国际化并无差异。已有的国际贸易或投资理论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或者说银行国际化理论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第一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不同国家的金融壁垒的存在,导致竞争程度存在差异,进而银行之间的经营效率存在差异,而效率高的银行形成比较优势,有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的动力和能力。第二是资本流动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具有天生的逐利性,正是由于各国资金成本的差异,银行业经营边界得以突破,导致国际资本的流动,进而使得国家和地区间的资金成本趋于一致。第三是三分类理论,该理论在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将国际化银行分为跨国零售业务银行、跨国服务业务银行和跨国批发业务银行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银行都有相应的比较优势和不同的银行国际化程度。第四是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国际化需要具备如下优势:所有权优势,即银行具有或获得东道国没有的优势,如先进的技术、管理、创新能力等;内部化优势,即国际化的银行能够将以上综合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进而提高经营绩效;区位优势,即国际化的选择区位是那些具有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的区域。

2.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动因

通过对银行国际化理论动因的回顾可以发现,以上理论的创立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国际化经验的分析。而事实上银行业的国际化也多由发达国家的银行引领。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中资银行业开始了国际化的尝试,同时这也丰富了银行的国际化理论。

从2007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以来,中资银行与全球金融业的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较好的国际化局面。

第一,较有利的外部市场环境。自2007年以来,欧美遭遇经济危机,出现衰退趋势;股市下跌,美元、欧元贬值,导致银行资产和市值急剧缩水;欧美银行遭受较大的财务损失,资本充足率下降。这些都为中资银行国际化提供了良机。第二,外贸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中资银行需要提供更多的跨国结售汇、贸易融资、并购融资业务和投资银行服务,这也是“跟随客户”战略的需要;第三,资本市场活跃,导致银行市值重估、规模膨胀和资本充足。第四,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外购买力大增。第五,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自2000年起,“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中央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支持企业“走出去”。

综上分析,随着综合国力增强、金融体制改革、宏观环境变迁,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中资银行具备了国际化的内外部条件。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国际化还有从“干中学”的角度推行银行业的国际化,甚至在国际化经营优势尚未具备的条件下,仍采取主动出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通过国外商业银行的示范效应借以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经验和技术,为应对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奠定基础。因此,很难用上述的银行国际化理论解释中资银行国际化动因。事实上,中资银行国际化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看成是一个“综合动力场论”。

二、全球银行国际化历程及其经验

1.全球银行业国际化的三次浪潮

从银行国际化历史来看,真正的国际银行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全球化浪潮。

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30年代,以英国银行为主,扩张区域以殖民地国家为主,属殖民帝国银行的全球化,跨国银行被称为殖民银行。在英国殖民地,跨国银行进入当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当地贸易和经济发展融资,其业务则以零售银行为主。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紧随其后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不仅使国际贸易陷入中断,也使强大的英帝国迅速滑向衰落,从而宣告了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第一次浪潮的结束。

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结束于80年代,以美国和日本银行为主,扩张区域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第二次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和第四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下达到高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西班牙桑坦德银行、BBVA银行等欧洲银行为主,扩张区域集中于拉美、中东欧等新兴经济区,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也积极对外扩张,形成多元化竞争的格局。与前两次浪潮相比,追求高额的效率收益与抢占市场成为这次跨国扩张的主要动机。跨国银行之所以能够在东道国获得经营收益,是因为他们拥有多种所有权优势,其中最重要的是跨国银行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如管理、技术知识、品牌或商标优势等。

2.国际大银行国际化经验借鉴——以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为例

(1)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实施路径

桑坦德银行国际化战略实施路径可以总结为:以本土市场为基石和出发点,进军拉美这一新兴市场,再而进一步开拓欧洲大陆乃至英美市场。桑坦德银行由最初的西班牙七家银行中最小的银行,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壮大为西班牙乃至欧元区第一大银行。

(2)选择经济萧条期进行海外并购

选择经济萧条期进行收购是桑坦德国际化战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60、70年代爆发美元危机,一直作为美国“后花园”的拉丁美洲受损严重。桑坦德银行很好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优势,大肆进行并购,奠定了其在拉美的发展基础。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后来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及欧洲金融业受到巨大冲击,而桑坦德银行又很好的利用了在西班牙的十年黄金发展期积累的资本,进一步进行了扩张,收购或参股了荷兰银行、英国Alliance & Leicester、Bradford & Bingley集团以及美国的Sovereign Bancorp。

上一篇:对于流化床燃烧反应器的冷模研究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