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网站建设方案

时间:2022-08-26 11:11:05

新课程网站建设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教育教学应用是目的。开发面向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构建常态课堂教学应用与研究体系,对于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善农村师资薄弱现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和校际间的差距,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和公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可以为农村教育提供均衡发展机会,为改善农村落后教育现状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提高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益,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2、顺应国际教育潮流发展的趋势

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发挥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效益,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美国在《国家教育发展评估-》中提出,美国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再是简单地增加学校计算机的数量,而是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特别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实质性融合,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创新的能力。美国针对国内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目前也在致力于制定有关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效益评价、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顺应了国际化教育潮流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巩固发展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迎头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水平。

3、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我国提出后,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验,有的在某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中学数学“几何画板”的整合等等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的实验在深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大多都是集中在某一学科,或某种特定教学环境,或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开展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实验研究,将突破现有局部、零散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落实到所有学科学段的每一节课堂上,并且为每一节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指导。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的应用将进一步发挥现有网络优势,促进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效果和效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和学生应用难的问题。

4、实现全市优质资源整合的需要

为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保证资源应用的实效,**从年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年,主要以建设网络站点服务器为主,建设方式主要是购买厂商的成品资源库,在县域或校园网范围内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全市通过招投标形式先后采购了科利华、k12、龙教、人教社、东北师大、翰林汇、中基网络、中教育星、清华同方等十几套资源库。第二阶段是2002-2004年,以承担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资源建设为契机,建立了以中心站点辐射12个县市区分站点的分布式存储管理资源库,组织发动全市教师和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了大规模的自制教育资源活动(自制资源主要包括教师上课用的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实例、论文和学生各类电脑作品等等),初步实现了基于国家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标准的自制资源积累,校本资源累计达到11.2万G。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至今,为切实提高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复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自学资源和学习指导,启动了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实施方案。该课题实验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全市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提高教育资源质量,为全市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支撑。

5、发挥我市信息化环境优势的需要

**市是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起步比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日趋完善,2004年建成千兆骨干教育城域网,形成全市教育信息、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各种功能应用服务的信息枢纽。全市90%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或ADSL接入了教育城域网,建成市级达标校园网896处,占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总数的51%;全市中小学现有计算机14.5万台,学生用机达到10人一台,教师基本实现人手一机;全市现有多媒体数字投影教室3618个,占全市班级总数的16%。2005年,**市委、市府又把“农业、城建、教育”列入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三大品牌,如何发挥现有信息化环境优势,进一步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是我们开展这项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成依据新课程教材,分学段分学科的主题资源网站,努力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

三、理论依据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1、新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本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也是建设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要树立大课程观,树立网络化学习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知识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设主题资源网站就是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探索、发现去建构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建构学习过程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联系”与“思考”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现代教与学的理论

建设应用新课程主题资源网站必须以现代教与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如:人本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学习条件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暗示教学理论……等等,还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从教学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的教与学的现象,我们要用这些先进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解决我们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具体问题。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建成内容丰富,使用方便,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新课程标准下的主题资源网站群。

2、通过研究,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基本课型,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在网络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方法和规律。

五、研究内容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课程体系的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是以一节课为专题,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并按一定规律形成的一个主题教学网站,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每课节主题资源网站都要结合网站内容形成典型的学习指导意见和教学指导意见,务求通过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应用,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效性问题,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模式、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本着边开发边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原则,在建设主题资源网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应用。要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下网络教学的新规律、新模式,努力总结形成一批常态课堂教学典型课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规律和做法。

3、主题资源网站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和更新机制的研究

设计开发一套完整的统一管理平台,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实行重大工作项目管理,并逐渐形成我市资源建设新机制,最终实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动力。

4、子课题研究方向

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常态教学课型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新课程评价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的管理机制研究;

主题资源网站背景下其他相关研究。

六、研究方法

本实验以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综合评价和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实验法、调研法、经验总结法和统计法等。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

(一)准备阶段(2007年1月-4月)

总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提出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子课题申报,确认实验学校承担的子课题。组织实验的开题和培训活动。

(二)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9年12月)

第一阶段(2007年4月—2007年12月)

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指导,组织相关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开展优秀主题资源网站、优秀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优秀学案,实验优质课、实验论文等评选活动,对子课题进行中期评估。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8年12月)

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主题资源网站和教学指导意见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发表相关实验论文,编写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规范,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总课题组对本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实验资料的整理、检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汇编实验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对本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子课题,总课题组向省电教馆、中央电教馆申报,由省、中央电教馆鉴定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典型课例和实验报告;

2、形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主题资源网站体系;

3、编辑完成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使用规范;

4、形成应用主题资源网站常态课堂教学基本课型。

九、实验经费

本课题研究的所需经费,由子课题实验学校自筹解决。

十、实验组织与管理

本课题研究实行市县校三级管理模式。**市电教馆设立总课题组,具体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立项,组织有条件的中小学参与本课题实验。开展不同形式的实验培训,进行子课题实验的过程管理与指导、成果总结交流与推广。组织子课题结题等工作;县市区电教站设立二级课题组,负责辖区内子课题实验学校的申报、过程管理、参与子课题结题等工作。子课题实验学校设立三级课题组,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并在总课题组立项,拟定实验计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的专题研究。实验学校要执行有关的科研政策,对实验教师的工作要计入工作量,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市县校三级课题组织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学校安全工作意见 下一篇:311建设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