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26 10:51:37

探析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中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重要意义 策略分析

语文教学以形象思维见长,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情商、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为己任,因而语文教学必须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个性”。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是对语文改革的的巨大进步,是对人文教育的深化,对素质教育的创新。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浓厚的主观能动色彩,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虽然也能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够使他们更确切地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其结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肤浅而非深刻,抽象而非具体,再好的文章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2.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深刻领悟文本知识的丰富内涵。《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就必须追味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作品,领悟知识;只有触及到情感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再造作品的情境,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从而达到学好文章的目的。

3.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情感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文章中阐述的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对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为之动情,为之动容,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美的人生,都可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正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之所在。

二、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1、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语文就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2、紧扣作品语言,体会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紧扣作品语言来进行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因为关键语句一经点拨,文章精神全出,就会使得学生情思萌发,乘兴翱翔,进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关键语句外,指导学生有盛情地朗读也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大量实践证明,通过那细若春蚕吐丝,壮如骏马奔腾,轻似山泉淙淙,重则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读,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内容,就能教学生真切地体验出来,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激活生活经验,体验情感。

人认识艺术形象是以他的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要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教师就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参与体验。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就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和父母亲生活的有关往事,带着对自己父母亲的亲昵感和崇敬感去体验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一被激活,他们就能很快与作品行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认同,这样,学生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美感和道德感。

4、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充满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情感教学 下一篇:双主体合作教学在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