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的喜与忧

时间:2022-08-26 10:14:44

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经济情况允许的前提下,计划并实行将孩子送到国外就学,以便接受较中国教育更为科学、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时代背景下,ABC(指在国外出生、生活的华人)、留学生、“海归”都成了国人印象中较为特殊与敏感的群体,也更容易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而从报章新闻的只言片语里,人们往往容易断章取义的对这个群体产生误会、猜测。

一个留学生一个故事,每个人眼中都看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在奥地利学府,德系教育遵从了德国人历来的严谨精神,以致在生存、学习及精神压力下,有很多努力的来到这里的人很快就打道回府或半途而废,或用长达7,8年的时间在这里攻读一个学位。当然,也有人顺利拿到学位,然后开始激动人心的事业,但是拿学位的过程是漫长的,生活永远不可能像电影那样直接打出字幕:5年以后

本期《环球生活》的《对话》栏目特别邀请16岁就前往维也纳就读中学,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10年以上留学经历的蓝蓝作为“对话”嘉宾,通过访问,向读者解读留学生内心最深处的快乐与哀愁。

——目前在奥地利就读研究生的蓝蓝跟大多数留学生一样,拥有较为殷实的家庭经济基础,不过性格较为内向。乘坐电梯下楼拍摄时,她安静的站在电梯角落,脸上始终保持着客气的微笑。摄影师开玩笑的问她是否缺乏安全感,在场工作人员笑了起来,蓝蓝在小小尴尬后算是融入了今天的工作团队,开始有了自然的说笑。

采访时,蓝蓝告诉记者,在维也纳留学期间第一次回家时,感到自己的身份特殊起来:“ABC”和留学生似乎是夹在外国人跟国人之间的一个角色。单从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在接受中西不同文化的洗礼后,从内而外呈现出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蓝蓝,17岁就读于维也纳De La Shalle Schule,大学就读于维也纳大学,现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就读公共卫生管理研究生学位。

《环球生活》:是否真的会缺乏安全感?

蓝蓝:并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出去(到维也纳念高中)的时候很早,才16岁。那个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女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外国,心理上难免有一些不安的情绪。那个时候特别想念父母,但这些情绪只能靠时间和自己去慢慢摆平。在外国容易缺乏归属感,当你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度过一段你很孤独艰难的日子,就会对陌生环境产生一种莫名的抵触感。

《环球生活》:初到维也纳的时候,最大的困难除了语言障碍之外,还有什么你感到非常难以跨越的?

蓝蓝:语言其实并不是最艰难的,人往往会在小的时候对语言环境更为敏感,学习语言会是一个不算太难的过程。主要还是那个时候年纪太小,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第一次离家就去另一个国家,过完全没有在国内体验过的生活,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很大的转折和挑战。

《环球生活》:你觉得六年的留学生活,对你来说最大收获是什么?

蓝蓝:开阔眼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态度。维也纳是一个崇尚音乐艺术的城市,那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去听歌剧、音乐会。那种生活氛围尽管陌生,但对人非常吸引,到一个新的地方,说那里的话,过那里的生活,品味那里的食物,和那里的人结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环球生活》:德系教育和美系、英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蓝蓝:德系教育更加严谨,学习课程非常全面,知识面很大。英系和美系是年限制,而德系是学分制,如果你要毕业,就必须修满你的学分,否则读十年、二十年也是有可能的。

《环球生活》:在类似《绯闻女孩》那样的美剧里,将外国学院学生的男女关系混乱程度进行了一个荒诞式的展现,事实是怎样的?

蓝蓝:影视和生活始终是有区别的,当然,我并不否认留学生中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从我的理解来看,这些问题的原因大多来自于年龄阅历以及自己本身家庭教育的关系。这些问题在国内同样存在,区别只在于这样的题材未能被国内导演搬上荧幕而已。我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会加促异国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在我们这一代来说,已经不构成交流障碍之类的问题,根本还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

上一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下一篇:“鲜”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