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形构

时间:2022-08-26 10:12:43

地形.形构

2010年10月29日晚,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0年下半年系列学术讲座之――“再论地形形构”在报告厅拉开帷幕。继今年3月份“地形形构”报告之后,魏春雨院长再度以相同的主题对自己提出的“地形,形构”的理论做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地形形构”的概念

1、“图底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把建筑看作是图,那么基地就是底,反之亦然,他们互相牵制,互相契合。

2、“地景建筑”与“景观建筑”是有微差的,它偏重于观念理念,而“地形建筑”则更强调一种策略和具体办法。

3、“大地艺术”开始就是一种艺术流派,不光属于建筑领域。

4、“掩土建筑”存在于世界各地,生态价值突出。

5、“台地建筑”广泛存在于我国,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及山区都很常见。

6、“拓扑转换”、“数字模拟”、“系统性生成”、“非线性”都属于目前比较热门的概念,属于办法方法学的概念。

7、“地形学”及“场域”,大家熟知场所概念,场域在建筑学领域更加强化了这个概念,具有有领域感。强调人在其间的活动。

8、“巨构”与“共生”理论。

9、“系统学”“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指建筑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建筑空间系统与基地关系的重构。

“地形形构”的意义

地形形构是在当代艺术审美于技术与艺术支撑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景观建筑、掩土建筑等狭义概念,它是上升了一个层面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有审美及技术支撑的。

地形形构可以创造性地重构大地形态,尽管不是完全消解,但在某种程度上调和了建筑与地形的二元对立及异质性。

地形形构在保持与原有环境的连续性的同时,又可以重新定义场地,首先阅读场地,关注它的延续与再生,对场地进行重新的定义,所以建筑不仅仅是一个人工化的产物,也是自然形态的一种延续。

地形形构倡导一种新的美学观,超越建筑造型和纯形式语言和功能美学,是一种联系古老与未来的生存美学。

地形形构对于地形的主动介入、改变、模拟和整合,建筑与环境互为基底,可以把“之间”与“剩余”调和,避免形成城市伤疤。

营造工作室近期结合“地形形构”理论的项目实践

动态网格编织――常德柳叶湖中心广场,柳叶绿浪,消解形体,斜轴律动,湿地形态,建筑是基地的延续。

场所意向生成――月亮湾度假酒店,院落,台地,高差,褶皱,散构,生长,依山就势,依循地形进行整合。

地形肌理――长沙市城南教堂,从基地中长出依山借景,光影变幻,感人精致,安定祥和,抚慰心灵。

地景建筑――烈士公园东大门,藏功能于景观之中,消解通常的门的形象,地景建筑的尝试。

环境共生――湖南省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投标方案,“藏”、“纳”、“柔”,“藏之名山,纳于大麓”,含蓄平朴,依山势做台地,就山行消形体,组团群构,追求整体的空间及立面效果,拒绝高大的单体视觉形象。

图底合―――梅溪湖创新科技园,聚落形态,自然散布。

上一篇:建筑的精神磁场 下一篇: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学术沙龙活动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