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8-26 10:06:4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对养鸡业危害很大,在雏鸡发生时会引起很高的死亡率,在产蛋期会引起产蛋率低、产畸形蛋,甚至出现不产蛋。介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体、血清学分类、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提出诊断与治疗措施,指出养鸡户应加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预防和综合性预防,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保障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血清型;花斑肾;蛋白质;营养均衡;交叉保护;免疫预防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80-0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OIE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分为呼吸型、肾型、肠型和腺胃型。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有着和鸡新城疫、禽流感一样的早期症状(呼吸道症状),有时会造成误诊。因为大多数养殖户对新城疫和禽流感敏感、了解较多,在预防上较为重视。但实际养殖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对养鸡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尤其是雏鸡发病后对产蛋期发生的危害)不亚于新城疫和禽流感[1]。由于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了解少,以至于对鸡IB免疫意识淡薄,往往给IBV的感染造成机会;有时易误诊。

雏鸡阶段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虽然治愈率很高,但后遗症往往在产蛋期表现出来,如输卵管和卵巢在早期受到IBV的侵害,发育迟缓或不发育,使得产蛋期无高峰,产蛋率低下甚至于无产蛋率,最终造成养鸡失败,损失严重。因此,养鸡户一定要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引起重视,要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接种。

1 病原体和血清学分类

IBV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IBV具有多形性,大多呈圆形,直径80~120 nm,有杆状纤突(约为20 nm),有囊膜,病毒易于变异,血清型众多,IBV在蔗糖溶液中浮密度为1.15~1.18 g/mL。

IBV的血清型多,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感染危害大,死亡率高[2]。IBV容易基因突变为一个新的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间有较小的交叉保护性,甚至有的无交叉保护性。按临床症状可分为呼吸型、肾型、肠型和腺胃型。IBV如按血清型可主要分为、M株(Massachusetts)、LDT3-A、4/91株。①M株。1930年分离自美国马萨诸塞州,其代表毒株为M41,M型传支疫苗当前在我国应用最广泛,包括Ma5、H120、H52、W93、H94等,M株主要引起呼吸道症状,对肾脏损害很小。②LDT3-A是国内高发的肾型传支,对呼吸型,肾型、生殖变异型均有较强的保护力。③4/91株,对呼吸型、肾型、生殖变异型有较强的交叉保护。

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证实了鸡传支病毒4/91株对我国目前流行的传支具有良好的中和效果,用M41和4/91对我国目前流行的传支毒株保护效果最好。

Ma5毒株和H120区别就像Clone30和Lasota株的区别一样是克隆毒株,Ma5和H120主要侵害呼吸道,LDT3-A主要侵害肾脏。H52毒力较高,用于经过H120免疫过的20日龄以上鸡群。W93主要预防生殖性传支,防止水档鸡和假母鸡[3]。

2 流行病学

IBV主要存在于鸡的呼吸道和肺中,也可在肾脏和法氏囊中大量繁殖,有时在肝脾血液中也能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抵抗力不强,1%石碳酸和1%甲醛溶液都能很快杀死。

IBV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不同日龄和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以3~4周内鸡易感染。IBV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间接的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夏(4月、5月)、秋冬(11月、12月)季节易发。本病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8~36 h,与病鸡同舍的鸡易感,48 h内出现症状。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1 呼吸道型

3.1.1 临床症状。3~4周龄雏鸡最易感,雏鸡单纯感染IB时,常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羽毛松乱,翅下垂,精神沉郁、昏睡,扎堆,咳喘,打喷嚏,气管有音、有鼻液、流泪、鼻囊肿、消瘦。5~6周龄鸡气喘、音、下痢等症状表现明显。6周龄以上鸡呼吸道症状较轻,死亡少,但若与霉形体、大肠杆菌、支原体或激发或混合感染产生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死亡率大大增加。IB易与新城疫和禽流感的早期呼吸道症状混淆,而贻误病情[4]。

3.1.2 病理变化。发病早期,气管和鼻道黏膜水肿,气管环充血、出血,有卡他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有时气囊浑浊、附干酪样渗出物。若激发细菌感染,支气管、气管、气囊出现化脓性、纤维素性炎症,肺实质出现大面积炎症病灶。

低日龄鸡感染呼吸性IB后,病毒可损害卵巢,造成不可逆转的病变,以致于成年后母鸡卵巢萎缩,卵巢不发育,内有大量液体(水档鸡),造成无产蛋高峰,产蛋率低,或无产蛋率,畸形蛋、沙皮蛋、白皮蛋大增、大大减少养鸡者的经济效益。在雏鸡用H120、H52加4/91免疫鸡群对呼吸型传支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成年鸡感染IBV后,除具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外,产蛋率突然下降25%~50%,软皮蛋、畸形蛋、沙皮蛋、白皮蛋大增,产蛋率下降10~15 d后,逐渐回升。种鸡感染后受精率、孵化率明显下降,出现较多的弱雏。

3.2 肾型

3.2.1 临床症状。多发生于20~40日龄的雏鸡,肉鸡比蛋鸡多发易感,感染24~48 h后有呼吸道症状(咳嗽、喷嚏、音),症状较轻,1~4 d后,如有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则呼吸道症状加重,鼻腔会有分泌物[5]。

随着病程的延长(治疗不对症或治疗不及时),受感染鸡群会突然发病,2~3 d内加剧,表现为扎堆,沉郁,厌食,拉白色、水样稀粪,粪便内多为尿酸盐,严重脱水,爪因严重脱水而干燥,无光泽,死亡率可达30%,死亡高峰与感染后10 d,到21 d后停止死亡,部分鸡逐渐康复。

种鸡、蛋鸡感染,在后期造成输卵管、卵巢损伤,产蛋率极低,不能出现产蛋高峰,没有了饲喂价值。

3.2.2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肾脏肿大,呈现典型的“花斑肾”,输尿管高度扩张,严重时出现尿结石,部分鸡肝脏和心脏表面尿酸盐沉积(与鸡痛风病症状相似),机体严重脱水。

3.3 肠型和腺胃型

主要感染20~80日龄的鸡,肉鸡发病较少,发病率30%~50%。病鸡厌食,精神沉郁,拉稀,有部分鸡出现呼吸道症状,消瘦,衰竭死亡。剖检时腺胃显著肿大,体积增加2~3倍,腺胃外观呈球形,腺胃水肿,黏膜外翻,充血、出血、溃疡,肠道黏膜水肿,严重时有溃疡。在实际生产中用发病鸡中分离的IBV制备油乳剂灭活苗,可以取得很好的保护效果[6]。

4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常用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酶联免疫试验。

5 治疗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无特效治疗药物,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①加强日常管理,将鸡舍温度升高2~3 ℃,带鸡消毒,合理通风。②饲喂抗病毒药物,避免病毒复制。③对症治疗,控制细菌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激发感染,降低死亡率 。使用止咳平喘药物,缓解呼吸困难问题,大肠杆菌、霉形体感染应用庆大霉素、环红霉素、丙沙星等,肾型传支用肾肿解毒液等,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补充钾、离子,排除尿酸盐沉积,减轻肾炎症状。④降低饲料蛋白质含量2%~3%。

6 综合性防控

6.1 加强饲养管理

选择信誉度好的种鸡场引种;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注意鸡舍内小环境如通风、温度、湿度、饲养密度等,合理消毒;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如温度的忽高忽低、免疫、转群等;饲喂的饲料营养要均衡,蛋白质含量适宜,以提高鸡只的抵抗力;合理用药,注意药物品种的选择、用量、投药方法。

6.2 免疫预防

一是及早拟定免疫程序,落实免疫接种工作,建立局部黏膜免疫相当重要。二是选用多血清型疫苗,建议用麻株疫苗(H120、H52)加4/91株,对呼吸性传支可以取得很好的保护作用 。可以充分利用W93、LDT3-A预防蛋鸡肾型、呼吸型、生殖性传支(水档鸡)。三是基础免疫程序(蛋鸡)。1日龄用进口小三联(28/86)1倍点眼或加LDT3-A倍1倍点眼。7日龄用新支120(含4/91)1.5倍点眼,新支流(M41)0.3 mL注射。21日龄用新支52(含4/91)1倍点眼或加W93 1倍点眼,新支流(M41)0.3 mL注射。110日龄用新支减(M41)0.75 ML肌注,新支52(含4/91)2.0倍点眼或加W93 2.0倍点眼。在IB基础免疫后,不定期补做弱毒免疫。

7 注意事项

一是IB和ND病毒的靶器官都在呼吸道,IBV因为感染后复制快而很快占领上呼吸道靶细胞,使NDV没有足够的空间与细胞上的受体吸附,从而影响ND的免疫效果,因此尽可能避免与ND单苗同时免疫。二是经气雾、滴鼻、点眼或饮水进行ND活疫苗免疫后,7 d内最好不免疫传支弱毒疫苗,传支疫苗免疫14 d内尽量不免疫ND 冻干苗,否则因相互干扰而影响彼此的免疫效果。三是诊断时注意ND和IB的区别,发病初期二者的呼吸道症状相似,但ND的发病比IB严重,ND在雏鸡可发生神经症状,剖检消化道黏膜病变,也要注意与支原体肺炎的区别。四是痛风与肾型传支有明显区别,痛风一般无呼吸道症状,无传染性,大多与饲料配合不当有关,可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来确定。五是注意不要饲喂蛋白质含量太高的饲料,也不可以用蛋白质结构不合理的饲料。六是注意鸡舍合理通风,饲养密度不要太大。

8 参考文献

[1] 贾晓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6):137.

[2] 尤永君.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现状与控制策略[J].北方牧业,2014(10):22.

[3] ,李俊平,杨承槐,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型相关性初步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11):845-848.

[4] 刘兴利.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检测技术综述[J].家禽科学,2011(10):45-48.

[5] 侯金莲,郑衍生,磨美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1(9):43-46.

[6] 鲁云,刘爱林,张晓立,等.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自然衰减曲线的测定[J].中国兽医杂志,2011(3):3-6.

上一篇:无公害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延边州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