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的创作特点分析

时间:2022-08-26 09:07:04

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的创作特点分析

摘要:《再会,诺尼诺》(Adios Nonino)是皮亚佐拉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从和声、曲式等方面),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能更进一步地了解阿根廷探戈音乐的风格。同时也希望通过借鉴皮亚佐拉探戈音乐的创作特点对我国探戈音乐的创作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皮亚佐拉 Adios Nonino 和声 曲式

一、皮亚佐拉的简介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是一位探戈大师,在此之前探戈音乐一般用来给通俗流行的舞蹈进行伴奏,在皮亚佐拉将古典音乐的严谨和爵士乐的即兴与之融合,把探戈音乐提升为具有艺术性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的纯音乐形式,使其具有一种富有思想内涵和高度哲理的表现形式。皮亚佐拉将探戈音乐发扬成古典技法与探戈相结合的现代探戈,开创出不同风格的探戈协奏曲和交响曲,被誉为“探戈之父”。

皮亚佐拉一生共创作了大量的探戈作品。1959年,为纪念刚去世的父亲,他写出了著名代表作《再会,诺尼诺》(Adios Nonino),对于这首作品,约有二十种不同配器,最初的版本是采用室内乐的形式,本文以路易斯布拉沃的钢琴与手风琴的混编版本为分析对象,主要分析音乐作品的和声特点。

二、曲式结构特点

曲式结构如下图:

这首作品为单式回旋曲式,结构严谨,构思精巧。

全曲由一段11小节带有华彩的引子开始引入,节奏上自由,低音声部具有功能进行,旋律声部则为加入了较多装饰音型的分解和弦,运用了模进为主的旋律发展手法,使音乐更具动力性和流动性。引子的后半部分速度较慢,在一定程度上与主题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A部分:三句式乐段,开始由bA大调陈述,经过C大调,并在a小调上以完满完全终止结束(D7―T)。第一乐句由两个二度模进关系的4小节乐节构成,主题乐句的旋律声部主要由带有装饰音的长音进行为主,具有歌唱性并带有哀叹的气息。和声上使用了大量的离调和弦,和声进行更具张力,和声的色彩性更为鲜明。第二乐句主要由模进关系发展而来,并且声部内的和弦音具有半音化线性进行的特点,使和声的功能性减弱,色彩性加强。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和弦声部解决的规律,增加了音响的紧张度,使不协和音的转换和解决更为自由。最后一个乐句紧接前一乐句的八十六节奏音型进行模进展开,最后结束在a小调的主和弦上。

B部分:由两大句构成,第一乐句的动机打破了原有的节拍强弱规律,加入了休止和重音记号使旋律具有探戈音乐的音响特点。此乐句主要由动机材料进行四次变化模进发展而来,第二乐句依旧保持了低音声部的半音化进行,并使用了转调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

A’部分:是主题材料的展开段落,将主题材料分别在C大调和E大调上进行展开,与A部分相比较,声部更为复杂,不仅有旋律层和低音层,还为旋律层长音加入了对位层填充。

C部分:由四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采用二度关系的色彩性调性布局,其调性分别为c小调―#c小调(bd小调)―d小调―be小调。以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并没受到功能性调性布局的约束。

A”部分:再现段,带有扩充并以完满终止结束。

三、该作品的和声特点

(一)不同曲式部分的和弦材料运用

皮亚佐拉在继承古典作曲家在和弦材料运用的基础上,逐渐引进更多特性结构的和弦,用以丰富和声的音响。一定程度上这首钢琴作品和弦结构得到进一步拓展。从三和弦到高叠和弦以及非三度叠置和弦都被囊括其中,一定程度上和弦材料的使用与曲式结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以三度叠置和弦进行为主的主题乐段

在此首作品中皮亚佐拉主要以结构最为单纯的自然音三和弦为主进行主题乐段的陈述,材料上结合了自然音体系的高叠和弦、离调和弦主要用于主题乐段的展开。在桑桐《和声学教程》中,具有复合功能的高叠和弦分别有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①作品中使用的离调和弦也常以高叠和弦的形式出现。

在皮亚佐拉的音乐中还有很多使用自然音高叠和弦的范例,一些功能性和声序进通过和弦结构的高叠化处理在不打破原本序进逻辑的基础之上加强了色彩感,使得音响更加扑朔迷离。由此可见皮亚佐拉和声技法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将和弦进行高叠化处理。

2.引子部分的双重和弦

双重和弦是由两个以上同类或不同类的和弦迭置而成,它是双重,多重调性结合的产物。当乐曲分为两个层次,下方坚持在一个调进行,上方坚持在另一个调上进行,双方的基本和声层重合在一处,便构成了重迭和弦。它的音响单独听常是模糊、含混不清的,它的上下两层只有分别在各自的调上服务、行走的时候,才从混浊的音响分离出来,具有真正的和声意义,但也有不是因多调的重迭、而是作曲家故意造作而构成的重迭和弦,它一般出现在调性模糊、单纯追求某种强热紧张的效果时。②

谱例1:(第1―2小节)

上例是作品开始两小节,通过这两小节的低音进行可以判断出作品一开始的调性为bE大调,第一小节的上方分解音可以看成是两个不同调的七和弦构成的,分别为bE大调的属七和弦和A大调的属七和弦,这两个不同调的和弦相互叠置,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调性,也起到了一种神秘、紧张的音响效果。

(二)线性化和声进行

皮亚佐拉在作品中传统功能的和声语汇与色彩性为目的的和声语汇都有所运用,和声语汇会一定程度上带来不一样的和声进行,在作品中线性化和声思维比较多见。皮亚佐拉音乐以平行进行和半音化进行的横向和声思维逻辑为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和声技法,更好的展现了别致的音响效果。

(三)主题段落的调式调性布局

乐曲中主题乐句使用来三个不同的大调式依次进行变化重复,最后回到原调上再现,并采用了大三度关系的调性布局,使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色彩性的调性布局,依次为bA大调―C大调―E大调(bF大调)―bA大调,bA大调体现了一种坚定有力的音乐形象,C大调和E大调则预示一种光明和希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皮亚佐拉对父亲的思恋和一种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如此设计使得主题形象更为统一而又丰富多彩。

皮亚佐拉的作品基本以传统和声为框架,材料上结合了其他形式的高叠和弦,敢于大胆创新,善于运用多重元素,调性多变,大量运用模进的旋律发展手法。他的作品通常采用主题贯穿的手法将探戈风格的主题材料贯穿整曲,乐思通过频繁的转调进行发展,使乐曲在简单的主题动机材料的下仍有新的表现形式,这些特征体现了皮亚左拉在创作上的独特音乐构思。通过对皮亚佐拉的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结构的创作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后,可以看出,他有着独创性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皮亚佐拉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桑桐:《和声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②曾海平:《传统和声与现代和声结构之异同》,《艺术探索》,1987年第01期。

参考文献:

[1]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2]张沂.阿斯多尔・皮亚佐拉两首探戈风格手风琴作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梁毅梅.探戈大师Astor piazzolla对探戈音乐发展的影响[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04年.

[4]吴洋.皮亚佐拉与探戈音乐及其两首作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胡波.皮亚佐拉与他的探戈[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6]王正.阿斯多尔・皮亚佐拉五首探戈音乐的风格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1年.

上一篇:曾黎 当淡然已成习惯 下一篇:高校音乐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