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的理性思考与践行

时间:2022-08-26 08:42:36

“分层次教学”的理性思考与践行

摘要 按照一个班级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整体提高

在农村,许多孩子都由家中的老人照顾,爷爷奶奶无法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因此,每一学年开始我都接手一届“参差不齐”(知识水平)的学生。要扭转数学教学的被动局面,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按照一个班级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防止学生厌学、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按学生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分层次教学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学优生)占25%左右,坐成一大组;B组(中等生)占50%左右,坐成两个大组;C组(学困生)占25%左右,坐成一个大组。各层又可设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四至六人,每个小组的学生尽量做到水平、兴趣、情感等相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分层次教学客观上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层次,虽然这种层次不是通常所说的等次,但教师也要将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调整。在施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否则学生便会从心底抵触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二、按要求分层

有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要对其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包括目标分层、练习分层、测试分层、评价分层四个方面。

1.按目标分层。即根据课标的一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出分层的教学目标。对C层次学生,以模仿性学习为主,对B层次学生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对于A层次学生,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分层目标在教学中对各层次学生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逐层递进建立台阶,激起获得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走向成功的信心。

2.按练习分层。在备课时,依据教学目标,编拟出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组。给A组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目的是使学优生得到提高;要求B组学生掌握一般类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对C组学生重在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促进技能的形成。

3.按测试分层。测试所用的是同一份试卷,只不过是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评分标准。试卷的内容包括基础题、加深题和提高题,其中基础题占70分,加深题占20 分,提高题占10分。基础题所有学生全做,加深题B组和A组学生要做,提高题A组学生必做,鼓励B组学生做。而对于评分标准,C组学生如果把基础题的70分都得到了,那他们就是100分了,B组也是这样。在分层测试的环节中,要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从而使他们在主动发展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4.评价分层。评价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它能更多地考察各层次学生达到本层次目标和及时递进情况。它在本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并对达到本层次目标,特别是取得递进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以培养和强化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A层学生,采用“交流式”评价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新发现、新观念、新见解。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常规,获得独特见解;引发他们迁移知识,拓展知识;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于B,C层学生采用“鼓励”“表扬”的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在评价的过程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生长点。

三、施教分层

施教分层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段中,开展适应各层次学生差异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它能协调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拥有足够的学习时空。

对于新授课可以这样安排教学进程:

1.明确目标,指导自学。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新课的内容,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带着自学中的问题来上课,有需要性和目的性,有学习新知的兴趣。

2.同步讲授,把握策略。对于C层次学生,设计问题要简单,梯度小,采取“小步子、慢速度”,讲解时因势利导,联系实际,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B层次学生,把问题展开,进行研究,通过理性分析和归纳小结,强化基本技能,然后通过练习,提高应用水平;在突破重点、难点和概括性知识时,发挥A层次学生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准确掌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3.分层练习,分层测试。对于新授课的练习,C层次学生主要是完成书上的习题,达到牢记知识点,要同一类型反复练习。B层次学生除了要完成书上的习题,还要做些提高性的习题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A层次学生则要准备更高层次的习题来训练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这样也避免他们因新知识过于简单而丧失学习热情。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

对于练习课的安排就需要老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练习,使每一位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所得。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C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四、点滴体会

采用分层教学:对于A层学生,提高目标,从难从严要求,让他们学得多一点,深一点、活一点;对于C层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学好基础知识,让他们起步低一点,进度慢一点,指导细一点,帮助多一点。课堂上采用分层教学,学生学习时心情愉快,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乐趣。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从尊重学生的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建立自信心出发,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的教学策略。

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给各层次学生适当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学习,让各层次学生在互教互学、互查互检、自评自结的过程中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分层的观念调控教学过程,因人施教,让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创新,而且学有所得,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分层自学、分层导学、分层训练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真正做到分层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工作的目的,在于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爱好数学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数学确有困难的学生扶他一把,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于学困生,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上一篇:学校的特色之路如何走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 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