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消费引导

时间:2022-08-26 08:36:12

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消费引导

[摘 要]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因此研究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摸清其消费方式、消费误区及经济来源,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科学的消费思想,形成正确的、合适的消费观念,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的消费误区主要体现为盲目性、攀比性、从众性和超前性。应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对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院校 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形式 消费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49.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88-0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均发生了很大变化,[1]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模式较以前亦变化比较大。为了能够真实体现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项目组对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等五所农业院校的上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个年级的600名男生和400名女生。除学费和住宿费外,其他消费均列入调查范围。

一、经济来源和消费方式的调查

(一)消费支出的经济来源

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父母、亲戚和朋友、勤工助学收入、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及小额贷款等。调查结果统计表见下表。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院校大学生基本上是以一个纯粹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消费的舞台上,家庭供给仍是大学生消费支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人与人的消费额度相差也比较大。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每月消费上千元不等,消费领域涉及通讯、上网、旅游、娱乐、烟酒等高消费领域;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则比较清贫,除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之外,高消费领域则很少涉及,他们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好,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比较纯正,能吃苦,上进心强,所以其获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已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消费。

(二)消费方式的调查

消费方式是满足自己物质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消费形式,一般主要是由个人收入水平决定的,同时还受到学生来源、当地习俗及消费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吃饭两项的支出占其总消费的50%左右,个别比较贫穷的学生可以占到80%到90%。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交际聊天、娱乐旅游等支出均占有一定份额,在其他消费中,排在第二位的是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手机普及率达100%,笔记本电脑也占了相当份额。尤其是近年来,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手机的普及率也已近于饱和,经调查发现,学生购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直接用于学习的很少,大部分用于看电影,玩游戏,交际聊天等。

二、消费存在的误区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学生心理还是比较单纯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如果缺乏正常的引导,就会存在很多的消费误区。[3]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盲目性。一般说来一个学生的消费形式应当与家庭及自身收入水平相适应。由于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平时在家都是父母帮着打理一切,离开父母之后,体现出来的则是缺少理财能力,缺少计划开支。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消费更是缺少计划,往往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费发生。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上学期间谈恋爱的比率较高,这就更增加了家庭负担以及消费的无计划性和不可预见性。

其次是攀比性。不同来源的学生想聚在一起,不可避免会带来相互攀比的心理,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和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自卑、自尊、虚荣、好胜等心态都比较强,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但易受到别人的干扰,消费不考虑实际情况,看到别人用手机自己也要勉强拥有;看到别人穿得很潇洒很帅气,自己也勉强去买;看到别人请客下馆子,到酒店,自己也非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再者是从众性。农科大学生也和其他类型的大学生一样,喜欢追求新奇特,总希望自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商家利用大学生的这些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展开凌厉攻势,很多新上市的消费品和消费手段也极易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如现代通讯工具手机、办公电脑、全新交流工具QQ、聊天视频等在现代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真正将这些工具和手段应用到学习上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最后是超前性。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话听之任之,鞭长莫及,管不了自己的孩子的消费。而有些学生则完全是靠借钱或贷款买电脑等奢侈品,这些学生开学之初的第一件事就是还欠款,拆东墙补西墙,往往是不到期末手里就没钱了,重新走上借钱还钱的恶性循环。

三、合理消费的引导

针对农业院校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政教工作的教师们来说要正确对待,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矫枉过正,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体还是好的,其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消费理念是健康的,吃苦耐劳、历行节俭仍然是他们恪守的消费准则。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规范其消费行为,消除存在的误区,就很容易将其引到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轨道上来。[4]

(一)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

作为一位在校大学生,由于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创造财富,所以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他们还是个消费者。因此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加以引导,将消费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把这个环节考虑进去,把一些有关消费和理财的学生。要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消费者,要学会尊重父母亲的劳动,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养成“统筹计划、量力而行、经济实用、勤俭节约”的消费原则,自觉抵制一些高档物品的诱惑,形成健康心态,不攀比,减少随意性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二)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和平时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加强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的学习,学习一些消费的知识,形成科学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克服消费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自制性和计划性。其次要形成健康的享乐观,正确处理消费和创造、消费和积累以及消费与享乐之间的关系,确保消费首先是满足自我现实需求消费。再次要让学生明白大学生消费的动机是什么,要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作为前提,与之有益的鼓励,与之无益的要摈弃,合理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这样就养成了正确的学习观和消费理念,二者有机结合,既历练了自己,又陶冶了情操;既没有消费压力,又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最后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艰苦朴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和光荣传统,培养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将来的工作将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更何况农业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也深深懂得父母的辛劳和家庭收入来之不易,这样做,更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保持。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价值观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基本上都是父母给购买的,父母的消费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消费观,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子女离开父母去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就结束了,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5]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消费需求不加过问,百依百顺,宁可家里借,也不能让孩子在校“受苦”。正是父母的这种纵容,才导致了部分学生消费欲望的膨胀。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把勤俭持家的良好美德传教给子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学会感恩,知道父母供给的钱来之不易。同时为了形成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这就要求家庭要多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给钱要有个度,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子女不良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养成孩子不盲目、不攀比、不透支、不追求名牌的消费理念,引导孩子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愉快地度过四年大学的美好时光,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东梅,雷虹艳.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1,(25):134-135.

[2] 谢杰爽,马利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14):158-159.

[3] 尹璐.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研究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8):110-112.

[4] 罗晓锋,李继林,王艳艳等.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之调查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31):108-109.

[5] 孥碧君.浅析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及对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4):68-69.

上一篇:一代书画鉴赏家 故宫书画馆之父徐邦达 下一篇:浅谈悲剧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