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合作式教学

时间:2022-08-26 07:37:14

学生合作式教学

在中国的教导史上,教导方式偏重于知识的灌输,造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甚至于出现了范进中举的悲剧。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更需要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应该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老师应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要告诉孩子怎样去思索问题,教给孩子面对生疏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并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索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主动、探究、合作式教学方法

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读课外书(12.3%);而学生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则是听讲(21.9%)作业练习(18.5%)实验(17.0%)。可以看出,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何不利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呢?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一)、主动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详细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填鸭式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习惯,教师采取了许多方法: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小组之间就课文互相提问自己先得出结论;碰到难懂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上网查资料,再将查到的资料在班上予以公布;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不对任何一方的观点予以评价,教师的观点也仅供学生参考;主题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和主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定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此外教师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克服困难。在这些方面,假如学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他们便会形成刚强的信心。有了信心学生就会对学习更感爱好,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可以定义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道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由五个要素形成:1提出一个科学性问题,但不是学生一目了然的问题;2搜集证据,如收集资料、动手实验或进行社会调查;3处理信息,提出解释;4求证过程;5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三)、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写作论文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胜利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品表演……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自愿组成小组,设计自己的活动方案;在课堂讨论中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观点……学生在活动中互相补充、拓展思维,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价值。

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舒展双翅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才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自由”并不等价于散漫,而是同时也注重教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为了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动力,在实践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陈出新。首先应该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一条鱼吃,不如给他一根钓竿。所以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重“教”的教师。教师作为促进者的要害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独立性加以关心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胜利,并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胜利。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新课程改革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1、把微笑送给学生。在学生取得胜利时,要用微笑送去欣赏;在学生感到失落时,要用微笑送去鼓励;在学生犯错时,要用微笑送去宽容。微笑就像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开启教导胜利的大门,帮助学生们茁壮成长。2、把真情送给学生。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详细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要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公正、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位同学,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渠道,让学生学习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场所,这样他们才能好好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3、把创新送给学生。新世纪的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具有开辟和创新的精神,才能将创新授予学生。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逐步实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的转变。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关注时代,放眼社会,放眼世界,学习再学习,把自己的知识更新再更新。

(一)、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前面。其实,教师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需要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因此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出一镐之力。

(二)、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更新观念,认识学生的发展性和独特性,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创建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紧密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修养,促使他们在知识上、心理上、人格上健康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基础教育 下一篇:小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