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记忆效应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26 07:29:03

相继记忆效应的研究综述

摘要:对近年来相继性记忆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就相继性记忆(Dm效应)的界定、性质和影响因素,以及相继性记忆的研究特点等两个重要论题进行了回顾,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记忆 相继性记忆 研究综述

1 引言

记忆是对一个刺激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加工过程。记忆与学习紧密联系,一个人总需要学习来获得信息、知识和经验,而学习又意味着需要保持,即记住这些信息。然而,人类为什么记住了某些经验,却遗忘了另一些经验。负责记忆的脑区是如何加工这些经验从而造成上述结果的呢?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相继记忆效应、相继记忆效应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记忆中的相继记忆提供借鉴,为提高学习的记忆效果提供心理依据。

2 相继记忆的研究现状

2.1 关于相继记忆效应的界定、性质及影响因素

编码、存储和提取是人类记忆的三个过程。编码(encoding)是记忆的基础,是存储和提取的前提。Sanquist等人最早进行了记忆编码过程相继记忆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后记忆正确的ERPS(ERP:Differences based on later Memory performance)比随后记忆不正确的ERPS有更大的晚正成分。他们把这两类ERPS的差异称为相继记忆效应(subsequent Memory Effects)。后来,Pallers等人也进行了同类的研究,并发现了同样的结果,并称之为Dm效应。总言之,相继记忆效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采集的EEG,可以形成两类ERPs,它们分别对应于后来成功回忆的项目和后来未能成功回忆的项目,这两类ERPs的差异即被称为相继记忆效应。

相继记忆效应是记忆成功形成时大脑活动的特异性反应,各种脑认知成像技术在不同记忆条件下均能观测到此效应。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影响相继记忆的主要因素有:刺激材料、提取方式、编码加工与目标调控任务等。

2.2 相继记忆的研究特点

2.2.1 从研究对象看,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多,研究样本缺乏代表性

从以往的相关研究上看,由于实验的困难,研究所取的样本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地域、一定类型的学校, 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是片面的。具体表现为:研究者一般选择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且所选用的被试数量较为有限,一般在12—20之间,年龄在18—23岁之间,这对开展较为普遍、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挑战。例如,刘聪慧等人,以18名首都师范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为被试,样本显然缺乏广泛的代表性。

2.2.2 从研究内容或材料上看,单方面的研究多而整体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材料主要分为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两大类。近年来,使用言语材料对相继记忆效应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Paller和Kutas等人对伴随编码条件下单词自由回忆和再认的Dm效应进行了研究。被试执行深、浅两种加工的编码任务,结果表明,在两种加工条件下的自由回忆和再认都得到了可靠的Dm效应。后来Paller等人对其早期发现又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在编码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Dm效应,而再认测验的此效应不明显,仅仅达到边缘显著,此结果也得到了Munte等人得验证。除此之外,针对中文的言语材料而言,研究者采用学习—再认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对高频字、低频字、假字和非字的Dm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真字中发现了相继记忆效应,低频字比高频字的相继记忆效应更大;(2)非字中的相继记忆效应比真字中的效应更大,假字中没有发现显著的相继记忆效应。总之,有关Dm效应在言语材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统一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言语材料的丰硕研究成果相比,非言语材料相继记忆效应的研究尚不够充分。Jones等人使用熟悉物体图片,得出自由回忆有显著的Dm效应,并认为图形信息的自动化编码(automatic encoding)是导致再认测验没有Dm效应的原因。最近,Duarte等人使用实物图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也观察到明显的Dm效应。可见,关于图形材料是否存在Dm效应,以及自由回忆和再认两种不同提取方式对图形材料的Dm效应的影响等,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2.3 研究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或编码任务,缺少统一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

部分研究者使用同种材料进行实验,但却要求被试执行不同的编码任务。如,在言语材料条件下,刘聪慧等人要求被试对高频词、低频词及非词做新/旧判断;Paller等人的研究要求被试对所呈现的词做出“有兴趣”或“没有兴趣”的判断,以及判断所呈现的词“可食用”或“不可食用”。

此外,由于受到脑电记录技术的限制,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电极数量。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32导或更少电极数量的记录,空间分辨率显得不足。其中也存在64导、119导、128导等不同程度的记录技术,因此总体上较为不统一。Dm研究中不同的空间分辨率,研究工具的不一致和标准化程度的不同都会对相继记忆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致使关于Dm效应的研究的生态学效度较低。

2.2.4 从研究结果上看,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以往的研究因为各种原因,在Dm效应上还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表现为:Dm效应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内;不同加工方式Dm效应的头颅分布的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加工方式,在是否存在相继记忆效应时也有不统一的看法;研究结果难以得到后期的验证;对于不同的研究结果,研究者们都有自己的解释原因。

3 小结

以往研究虽然在探查相继记忆方面上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总体上还是有些薄弱。综上所述,以往对相继性记忆的研究特点突出表现在:(1)已有的研究大都是针对大学生,缺乏对整个人群的系统研究;(2)研究所采用的仪器虽然类似,但实验所使用的精确率却有所不同,并没有推广出一套统一标准的实验设备;(3)对于相继性记忆效应存在与否、存在的时程、大小、性质、头颅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依然缺乏统一的认识;(4)由于研究材料复杂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实验结果终究难以统一。因此,这类研究还应不断深入和扩展,为学习与记忆的相辅相成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全面系统地研究相继记忆及其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春彦,不同加工与记忆编码关系的ERP研究[J].心理学报.2005(2)

[2]屈南,郭春彦等,提取方式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1)

[3]刘聪慧,郭春彦等,字频和预存表征对相继记忆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6)

[4]秦绍正等.相继记忆模式_展现情节记忆形成脑机制的窗口[J].心理科学进展.2007(3)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下一篇:《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