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成”资源 “活化”数学教学

时间:2022-08-26 06:17:04

巧用“生成”资源 “活化”数学教学

[摘 要]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善于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敏锐地捕捉和灵活地运用课堂上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使原本突然出现的“节外生枝”变成打造课堂精彩、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

[关键词]课堂;生成;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43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程标准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的。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还是师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过程。那么,如何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抓住“意外”的问题,引出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的预设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演员、观众或听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教师,更要关注生成、驾驭生成,并寻找适当的策略,让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无比精彩。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中有关平年、闰年的基本知识时,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后,学生突然出现了一连串的“为什么”。

生1:为什么闰年的天数比平年的天数多一天?

生2:通常四年一闰,为什么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

虽然这些问题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不是本学科的知识而置之不理,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要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教师如果在课前能预想到各种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及时建立教学资源的多元连接,形成丰富的资源库,课堂上再借助“突发”的生成顺势引导,则可以跨越科目的藩篱,将学生的问题变成提高课堂效率的桥梁。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处理:首先,教师根据事先收集的知识告诉学生,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是一年,精确测定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按一年365天(平年)计算,得到累积4年大约少算一天,再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约45分钟,每400年就多算了约3天2小时,因此规定整百年份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最后,教师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学科联系中广泛吸取丰富的营养,把握数学的精髓和群,还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学科文化的魅力。面对课堂上的随机事件,只要教师准备充分,从学生的“问题”拓展开去,原本是影响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意外堵塞”,便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活力的“天赐良机”。

二、创设别致的情境,诱发生成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是生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一节课首先要从导入开始,精彩的课堂导入像磁石,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别致的教学的情境,能迅速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小明过了12个生日,而小明的爸爸才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大惑不解,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都跃跃欲试,迫切想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江苏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办公室王林教研员在《江苏省小学数学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中指出:“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我们要坚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教学内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适当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感受、理解、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当然,创设情境时,要贴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有新意,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难度要适中,要富有启发性,把问题作为“引子”,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期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三、借用思维的碰撞,点击生成

课堂上有很多无法预料的精彩,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赏识层面,而要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更精彩、更宽阔的知识世界,从而拓展知识的外延,营造课堂的亮点。

例如,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题目:100-57。当大部分学生已经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一位学生展示了不同的算法:100-57=(97+3)-57=97-57+3=40+3=43。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独创算法,得到了全班学生的一致认可,同时又激发了其他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于是,有学生提出了新的算法:100-57=(99+1)-57=99-57+1=42+1=43;100-57=(99+1)-57=99-(57-1)=99-56=43。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发散思维在意外的生成中得到了培养。

其实,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往往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及时地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使突发生成的“星星之火”燃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叶澜教授说:“教育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留意,这样的“精彩”就会时常发生,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以赏识的态度,顺应学生的需要,合理利用生成,让课堂教学充满动态生成的美。

四、精心设计备课,预设生成

没有生成的课堂,一切按部就班,显得死气沉沉;没有预设的课堂,漫无目标,像航船在大海中没有灯塔。因此,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并非要舍弃预设,并非要教师放弃备课,盲目、被动地开展教学。恰好相反,精彩的生成基于有目的的预设。教师只有在备课时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全面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精心预设课堂高潮点,才能保证课堂上的生成合情、合理。虽然教师无法完全预见课堂上的一切动态生成,但是生成的触点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投射,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真实学习水平,预想学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进行有的放矢的预设,就能衍生出有效的生成点。

例如,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时,学生完成习题“1000-537”后,教师添加了“学生自己编一道一千减三位数的题目”的环节。学生写出“1000-377=623”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个位、十位上都是用0减7,而结果个位得3,十位得2呢?”以此加深学生对退位减方法的理解。还有学生写出“1000-921=79”,这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讨论:“这道题和前一道题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会是两位数?”

以上的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显然,没有高质量的备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课堂生成。教师在进行备课时,注意不要设置太多环节,以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多向的交流互动。

总之,课堂的活力来自教师精心的准备、情境的引导和学生思维的碰撞,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动态的生成,有效利用课堂上的这种“突然”,并将之转化为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我们的教学就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我们的课堂就能演绎出无限的精彩。

(责编 李琪琦)

上一篇:王嘉:此间少年,心有一片海 下一篇:也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