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认知规律 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08-26 05:31:46

遵循认知规律 构建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教育专家和教师们都对小学阶段的教育规律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而小学阶段六年时间具体到每一年,学生的认知有哪些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需要尊重哪些认知规律、采取哪些方法等,一线教师可能还研究不多,下面我们就以皮亚杰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构建。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小学一二年级正处于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这一规律,我们进行课堂模式建构时要考虑学生主动认知的生命本性、考虑学生生长特定阶段的认知特点、考虑学生认知过程的生活空间。

从生命的角度思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语文课标中对于识字与写字要求的第一条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于阅读要求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于综合性学习要求的第一条是:“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其实,学生本来就是“喜欢学习汉字”“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的。当有的学生认识一些字以后,走到哪里都很注意观察汉字环境,一旦发现了自己认识的字,就会兴高采烈地告诉家长或者教师,以此来表示自己“行”并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可见,学生生来就具有想去认识事物的动力。人具有学习的本能。人生而好教,人生而乐学。

由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着眼点应在于保护或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本能,仅仅靠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简单的表扬与鼓励是苍白无力的,教师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就需要重新建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保护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丁丁冬冬学识字(一)》。这一课共有八个词: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央电视塔、中华世纪坛、故宫、天坛、长城、北海公园。“四会字”四个:华、世、城、园。认读字六个:英、雄、央、塔、坛、宫。课前,闫媛媛老师让学生查找关于本课的相关材料,课上设计了四个环节:自读课文,拼读生字,同桌互检;借助光盘看图读词;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建筑(同学间交流互动);学习生字,知道提土旁的意思。这节课中学生们争相发言,学习兴趣高涨。

阅读课中只求读通、不求甚解以保护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个别名篇、佳文外,只要求学生随文识字、文通字顺,不做分析理解。补充阅读文本选取学生们喜欢的文章,鼓励他们利用插图猜字、联系上下文猜字等形式识字,不求四会,只求能读懂文章。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学生们不仅复习了旧字,还学会了新字。特别是当学生们猜对这些生字的意思时,不仅可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自学和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使他们产生一种因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成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和个性品质。

从生长的角度思考课堂,设计活动时顺应孩子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生长的角度思考课堂,就是要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活动时顺应儿童认知规律,以达到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活动高效的目的。

1.大量识字,只求多认不求“四会”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7岁儿童的大脑已经重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这说明小学一年级学生具备了大量识字的生理基础。同时,皮亚杰研究认为儿童到了4-7岁,进入直觉思维阶段,此时思维逐渐脱离象征符号,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汉字这种由具体事物图案抽象出来的符号参与思维成为可能。科学研究表明,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则是音码、形码和义码在左右脑上同时起作用的复脑文字,学好汉字右脑是关键。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认为,语言理性发展致使左脑抑制了右脑的运作,而语言理性发展是在儿童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由此可见,学习汉字小学一年级是最佳期也是关键期。

因此,为有效利用这一年的学习时间,我们最好多设计集中识字,尽量少用随文识字,同时采取“多识少写、识写分离、以读促识、高频再现”的原则设计识字课。一年级尽量多地设计集中识字,尽快加大识字量,以抓住学生识字的关键期。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随文识字的优势。然而这种识字方法不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要尽量少用或干脆不用。“多识少写、识写分离、以读促识、高频再现”是指在识字过程中使学生尽可能多认识字,一些重点字要求“四会”,多数用读文本的形式复习,尽量多地选取不同文本让学生阅读,以达到已识文字高频率再现,强化记忆。这时教材中随文识字的课文因其常用字呈现率高,是不错的阅读文本。

2.整体识记,不拆开分析字形结构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儿童(4―7岁)识字与成人识字不同。儿童识字是把一个个汉字当成一个个完整的、由若干线条组成的“图形”来识记的,是一种“整体模式识别”,就像用眼睛给字照相,照的次数越多,清晰度越高,如果每张“照片”没有其他杂物,学生对字的记忆深度和长度还会得到加强,根本不会像成人那样去分析、理解字的偏旁、部首、表音、表意、象形、意义等各种内部结构关系和语境的推理等。看图识字、拼音识字、动画识字、象形字识字等识字教学法,都是从已经识字的成人对汉字的理解,以成人的认知模式来代替儿童的认知模式,完全忽视了儿童这一认知主体的认知心理规律,而我们所常用的笔画结构识字法更是背离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我们进行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时,必须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多进行整体识记,绝不可以拆开分析字形结构,以免给学生识字造成新的麻烦。

3.阅读教学,强调画面想象、不追字词细节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学生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这时学生的认知整体性、粗略性比较强,表现为识记汉字还以整体识记为主,阅读文章也是以整体感觉为主,不认识的字通过猜测感受大意,个别字词意思理解不到位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阅读的最佳起始期,我们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在设计阅读教学课时,我们要打破识记每个汉字、逐字逐句分析理解文章的习惯做法,鼓励学生连跳带蹦地读、走马观花地读,了解大意和喜欢阅读是唯一目标。毕竟大多数人的阅读(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目的只是了解,而不是研究字词句。只有如此,学生才不会因为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就要请教别人而厌恶读书。自然,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读物,一旦遇到影响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字词,学生肯定会主动学习的。学生的学习不是把不知道变成知道的过程,而是在知道与不知道碰撞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与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阅读就会成为儿童自主探求外部世界的主要平台,学生们不仅可以积累很多优美的词句,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时,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东西会使他们终生不忘,对日后的心理、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

从生活的角度思考课堂,设计与生长环境相适宜的活动

儿童的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儿童语言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学校,还不太适应规范的学校生活、规范的课堂学习,他们的语言认知还与学前、与校外密切相连。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抓住语文这一学科特点,从生活的角度思考语文课堂,设计与学生生长相适应的教学活动。

1.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的课堂

如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在“活动”上下足了功夫,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同时还把菜场、超市、花园、运动场、果棚引入课堂,让学生和喜闻乐见的产品商标亲密接触,与朝夕相处的同学姓名愉快游戏,跟耳熟能详的广告用语热情相约,使他们深深感到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新知。

2.设计联系学生课堂的生活

我们学校草坪内、甬路旁的文化石,以爱为主题的雕塑,空中菜园以及开展的“走遍大兴、走遍北京、走遍中国、走向世界”“四走”实践活动,都是学生们语文课堂在生活中的延伸,我们要让学生们于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感悟新知,感悟学习的多彩与快乐。

自从学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以后,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脑、手、口得到了解放,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上一篇:大众化与高质量可以兼得 下一篇:激发学习兴趣 焕发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