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法证一高考题及其推广

时间:2022-08-26 05:00:14

极坐标法证一高考题及其推广

摘要:本文应用极坐标法对2007年重庆市理科高考第22题及其推广进行证明. 由于方法新颖、简捷、富有规律、不添加辅助线,故值得高中数学教师阅读参考.

关键词:极坐标;高考题;推广

题目(2007重庆)如图1,中心在原点O的椭圆的右焦点为F(3,0),右准线为x=12.

(1)求椭圆的方程;

(2)在椭圆上任取三个不同的点P1,P2,P3,使∠P1FP2=∠P2FP3=∠P3FP1,证明:++为定值,并求此定值.

图1

解析首先容易求得椭圆的方程为+=1. 为了证明(2),以F点为极点建立如图2所示的极坐标系. 由=12和c=3,可得e==;又p=-c=9,故椭圆的极坐标方程为ρ=. 设P1,P2,P3的坐标分别为(ρ1,θ),ρ2,θ+,ρ3,θ+,则++=++=2-cosθ+2-cosθ++2-cosθ+.

因为cosθ+cosθ++cosθ+=cosθ+cosθcos-sinθsin+cosθcos-sinθsin=cosθ-cosθ-sinθ-•cosθ+sinθ=0,所以++=++=•6=为定值.

上述试题(2)可叙述为:在椭圆上取三个点,使每相邻两点与同一焦点连线所夹的角均相等,那么这三个点所对应的同焦点的焦半径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常数,即=?摇(是一个只与3有关的常数).

显然,由e=,p=9,可得==.

上述命题还可推广为:

在圆锥曲线上取n个点,使每相邻两点与同一焦点连线所夹的角均相等,那么这n个点所对应的同焦点的焦半径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只与n有关的常数(即当n确定之后,这些焦半径的倒数之和是一个常数).

证明如图3,在曲线上取n个点M1,M2,…,Mn(n≥2),使每相邻两点与焦点F的连线所成夹角均相等,即∠M1FM2=∠M2FM3=…=∠MnFM1=,那么点M1的极角为θi=(i-1)•+θ,MiF=.?摇所以==-•cos(i-1)+θ. 因为n≥2,所以sin≠0. 所以cos(i-1)+θ=•2cos(i-1)+θ•sin=•sini-+θ-sini-+θ?摇=sinn-+θ?摇-sin-•+θ=•2cos+θ•sinπ=0. 由此得到=(是一个只与n有关的常数).

综上所述可知:由于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列入了选修系列4,使得极坐标这一传统教学内容又回到了高中数学之中. 上面的解题充分显示了极坐标的重要作用,说明圆锥曲线的统一极坐标方程在高考中是有用武之地的. 本文提出这一研究,目的是为抛砖引玉,引起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析高中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 下一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