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钟吕传道集》的修道思想

时间:2022-08-26 04:34:34

浅论《钟吕传道集》的修道思想

【摘 要】本文以《钟吕传道集》为研究对象,从道论、真仙论、环境论、阴阳五行论、方法论五个方面对该书思想进行探究。

【关键词】《钟吕传道集》;内丹;修道

《钟吕传道集》为道教金丹派的重要典籍。其思想集中体现为内丹修道思想。该书围绕修道实践组织了十八个专题。合而论之,包含有如下思想:

道论:

道家或道教之所以以“道”命名,就在于其理论的中心是“道”。道论是道家和道教的根本思想,而为其理论之基础。由于道家根本经典《道德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此,使“道”蒙上了一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色彩。而后世对“道”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形形的道论。在《钟吕传道集》中,第二“论大道”集中阐述了对“道”的认识:“大道无形、无名、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这是对“道”总的介绍。之后,对种种败坏大道的“小法旁门”大力驳斥,以斥邪归正。进而具体介绍大道的生化过程:“道本无问,问本无应。及乎真元一判,太朴已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于一道。道生二气,二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最终将“道”落实到人身上来,因“人”为修道实践的主体。可见,该书论论不忘修道,句句不离实践,实为真正修炼之指参。

真仙论:

詹石窗教授认为,道教的宗旨在于“延年益寿、得道成仙”。而李刚教授认为,道教生命伦理学以“劝善成仙”为主题。“仙”为道家、道教理想的人格模型。“成仙”为道教修炼的最终目标。道教始终与神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的神仙传说层出不穷、数不甚数。从《山海经》里的神话传说,到刘向《列先传》、葛洪《神仙传》里的神仙能人,到近世包括《八仙出处东游记》、《封神演义》、《西游记》在内的各种神魔小说,无一不弥漫着神仙的气息。中国人的神仙情怀素得益于道教的熏染。在《钟吕传道集》中,第一论便是《真仙论》。该论先以人之生死――何得以生,何能不死,领起全论,由此亦可见《钟吕传道集》的生死观。人生在世一场,最终不免于一死而已,可不悲哉!而唯有修道成仙,方能“免轮回,不入于异类躯壳,尝使其身无病、老、死、苦”。作者借此勉励人们修道,激发人们阅读此书的兴趣。由此,修炼道法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人生的主要意义,而得道成仙便成为修炼的最终目的。这也是《钟吕传道集》人生观的体现。之后,向修道者介绍了系统的修仙之法,包括小乘、中乘、大乘三乘之法,以及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五等之仙。但法虽三乘,“其实一也”,不过“用法求道”、“以道求仙”而已。仙与道由此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说到底,“仙”只不过是“道”的人格化体现,是“道”在现实世界中的代言人而已。

环境论:

环境乃修炼的天时地利。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修炼的质量,甚至决定修炼的成败。“仙境”、“洞天福地”,便是道教追求的理想修道环境。而“天地一大生命,人生一小天地”,修道之人师天地、法阴阳、则四时,以天人合一为修道的最高境界。环境为修道的重要因素。在《钟吕传道集》中,第三“论天地”、第四“论日月”、第五“论四时”均为对修炼环境的专论。

阴阳五行论:

阴阳五行思想本为中国哲学特有的传统思想。阴阳,被古代思想家借用来表达自然界中彼此对立的物质或元素。实为我国古代建立在唯物论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行”是指五种物质或元素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五行的发展变化、相生相克,构成了古代朴素辩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其实质为一种原始的系统论思想。阴阳五行的思想对后世中国哲学、中医学、养生学、宗教修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道教内丹家,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修炼实践中,形成了专门的内丹术语,以示修炼之法。因道教主张“道不轻传”,故师徒传授甚密,道教徒以此内丹术语传之,避免轻泄天机。这虽有保持道教纯洁性,维护宗教神秘性的考虑,但其古奥难解的丹道术语也给后世学者的研究制造了不少麻烦。在《钟吕传道集》中,第六“论五行”为钟吕丹道阴阳五行思想的集中体现。论中,把中国哲学抽象的“五行”具体形象化为“五藏之气”、“五行之位”、“五方之帝”。由“五行在时”进而论述“五行在人”,以示修道之法。在“五行”与“阴阳”的关系上,作者强调“五行本于阴阳一气”。值得注意的是,本论中有关于“气”的论说,集体体现了《钟吕传道集》的“气论”思想,但此“气论”非本体论上的“气论”,而是由“道”所化生的形而下的具体之气,包括“真一之气”、“阴阳之气”、“三才之气”(又称“冲和之气”)、“四象之气”、“五行之气”等。本着道教“顺则成人,逆修成仙”思想,不同之气的关系可概括为:从“顺生”来说,“真一之气”分二为“阴阳之气”,阴阳二气交流生发“三才之气”,进而运“四象之气”,而成“五行之气”。从“逆修”来讲,唯有把“五行之气”炼为“四象之气”,进而把“四象之气”炼为“三才之气”,再把“三才之气”炼为“阴阳二气”,最终还为“真一之气”,得道成仙才能得以实现。

方法论:

哲学上通常所说的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在修道实践中,方法论就是说明修炼的一般方法,即道教徒如何修炼得以得道成仙的方法。其修炼原则不外一个“逆”字。其步骤不外“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如胡孚琛在《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一书中,依《上品丹法节次》,将内丹修炼基本步骤归纳为:炼己存诚、筑基培药、坎离交媾、采药归鼎、周天火候、乾坤交媾、十月养胎、移神换鼎、泥丸养慧、还虚合道十步。而沈志刚在《钟吕传道集注译、灵宝毕法注译》导言中将修炼丹道分为五个层次,即炼身摄、炼精化、炼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钟吕传道集》中,第七“论水火”、第八“论龙虎”、第九“论丹药”、第十“论铅汞”、第十一“论抽添”、第十二“论河车”、第十三“论还丹”、第十四“论炼形”、第十五“论朝元”、第十六“论内观”、第十七“论魔难”十一章,从炼内丹的药物到具体的方法,均秉持着道教内丹炼养的一般原则和遵循着道教内丹炼养的一般过程。其深刻地阐述无不透示着丹道真修实炼之法,揭示着生命的独特奥秘。

【参考文献】

[1]钟吕传道集.《道藏》修真十书卷之十四,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上海涵芬楼影印.

[2]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3]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沈志刚.钟吕传道集注译、灵宝毕法注译[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道德经》中的圣人品质对研究生个人道德修养... 下一篇:大众媒体时代中的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