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课中活动的合理使用

时间:2022-08-26 02:47:59

心理活动课中活动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活动;设计;合理使用

一、引言

心理活动课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学生主体参与率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强的班级授课形式。心理活动课一方面要突出辅导性,另一方面要突出活动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从活动中体验、感悟、训练,在活动中成长。

目前,心理活动课中存在教师对活动没有正确把握的现象,使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受到影响,限制了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活动课的推广和发展。因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合理使用活动非常重要。

二、心理活动课中活动设计不当的表现

1.选择活动不当,缺少目标导向

有些教师在选择活动时缺少目标导向,活动与辅导主题缺乏相应的紧密性,使活动与主题脱节,最常见的活动不当表现为热身活动和辅导主题的脱节。如,在人际交往辅导课上设计自信心训练的热身活动,在情绪调节辅导课上却出现旨在培养团体意识的热身活动。

又如,在以“人际交往模式”为主题的高中心理活动课上,教师旨在引导学生归纳和认识“我不好-你太好”“我很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这四种人际互动模式,主要采用讨论和自由发言的教学方式。教师用一个投射游戏作为热身活动:“如果你是一只动物,你觉得自己是……有兔子、狮子、刺猬、骏马四个选择。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分组,所有选兔子的学生为第一组……”这是一个选择不当的活动,该活动不仅对主题没有引导性,而且也无法达到分组的目的。课堂上,我们看到:选择兔子的有10位女生,一位男生;选择狮子的有八位男生,二位女生;选择刺猬的只有一位女生;选择骏马的有13位男生,五位女生。

2.活动过少,学生缺少感悟

有些教师缺乏对心理活动课的正确认识,误认为心理活动课就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以向学生介绍、讲授心理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课堂上有互动,但以提问或自由发言为主,缺少完整的活动或没有活动,使心理活动课沦为“讲授课”。由于活动过少,课堂上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再加上学生没有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对教师的观点理解不深或难以接受,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学生,还会出现与教师观念上的对立,使心理活动课的目标难以实现。

3.活动过多,教师缺少引导和整合

有些教师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堂上,活动连着活动,导致学生忙于参加活动,教师忙于维护活动秩序。有的课,学生玩得很兴奋、很开心,课堂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有的课,教师会督促学生尽快完成这些活动,于是常常导致游戏本身难以完成到位,就要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没有充分完成游戏,更无法进行分享交流。由于活动过多,教师缺乏引导和整合的时间,学生缺少思考、分享和讨论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缺少感悟和成长,心理活动课成了“游戏课”。

在一次省心理活动课大赛上,有一节“与同学闹矛盾后怎么办——解决矛盾的策略”的课,在40分钟里,有三个游戏、两个故事的讨论和两个分组讨论案例。笔者在现场看到主讲教师明显在赶时间,多次催促学生赶紧做游戏,抓紧讨论和发言,但每次讨论、发言分别只给一分钟,根本无法充分完成。这是一节活动过多的课,主讲教师忙于指引各项活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引匆忙完成活动,听课的教师目不暇接。课上教师缺少引导和整合,学生缺少思考和感悟,缺乏分享和讨论,活动课的效果没有达到。

4.对活动挖掘不够,学生没有深入感悟

活动是心理活动课的手段和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活动这一资源,引导、促成学生对活动进行深层次思考。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尽管设计了非常好的活动,但在课上并没有充分地挖掘,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导致活动资源的浪费。如,教师提一些“主人公做得对不对”“主人公选择去还是不去”之类的封闭性的问题,而不是“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之类的开放性的问题。有一些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完整性”,过多地“预设”活动中的问题或情境,阻止了活动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有意义的“意外生成”,过早地“收工”;还有一些教师干脆直接道出活动的寓意,使学生来不及从活动中感悟。

虽然有好的活动设计,但如果没有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或者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蜻蜓点水式的,这样的心理活动课都是不成功的。

三、心理活动课中活动的合理使用

活动课的设计或活动方案的设计,关键在于辅导思路。教师备课时,围绕辅导目标确定内容、形式,选择与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活动,但是在课堂上有意外生成时,可丢掉既定活动、内容,但不能丢辅导思路,因为辅导目标是课堂之魂,而辅导思路是课堂之脊。

1.围绕辅导目标,选择有效的活动

在心理活动课中,活动是手段,辅导是目的;活动是载体,辅导目标是灵魂。如果脱离了活动,心理活动课就会失去活力,沦为枯燥的“满堂灌”;同样,如果脱离了辅导,仅仅搞活动,心理活动课就会失去精髓和灵魂,沦为娱乐性质的“游戏课”。

教师要根据辅导主题和目标、辅导对象的特征以及辅导时间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合理选择活动。如,热身活动应该不仅能够“热身”,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激活认知态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应能够引出主题,对主体辅导起到引导的作用。

如,在以“团结合作”为主题的课上,热身活动可以选择“折筷子”:从折一根筷子到折一大把筷子,难度不断增加,最初一根筷子轻易就被折断,随着筷子的增加难度也增加,最后一大把筷子则无法被折断,学生从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2.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活动形式不管是小品、角色扮演还是讨论、分享,都要精心设计,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活动带有教师和授课班级学生的创意和生活气息。宜设计开放性、争辩性的问题,这样能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带着矛盾,带着思考,深入感悟,并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顿悟和突破,有所收获。

如,在以“交往技巧”为主题的活动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他山之石”的活动,旨在通过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活动过程为:选出班里公认的擅长与别人交往、人缘好的学生,以他为案例,说说他为何能与那么多同学合得来。教师请班里的其他学生谈这位学生平时的表现,分享为何喜欢他;当事人谈自己的经验;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探讨从这位学生身上能学习到哪些交往技巧和方法。

3.利用适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活动课的基调是平等和尊重,教师要尽量做到“价值中立”,不直接对学生的言论和观点作评价,更不能否定和批判。当教师不支持学生的观点时,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不能对学生的论断给予直接的否定和批判。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认识自己的认知冲突,自己去解决冲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整合自己的体验,整合自己的感受,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利用活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在以“班级团队精神培养”为主题的活动课上,教师利用“无敌同心圆”活动设置团队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人际支持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增强团队凝聚力。该活动要求全班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人与人之间一拳远,脚尖顶着前面学生的脚跟,将手搭在前边学生的肩膀上,然后轻轻地坐下(前一个人坐在后一个人的腿上),最后全班学生要以这个动作坚持一定时间。

第一次尝试时,有个别学生站得不够紧密,两脚张开的距离稍大,导致队伍中很快有人倒下;也有人的腿被人坐酸了,脸上出现痛苦的表情。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出现在哪里,如何调整。经过两次尝试和调整,学生们意识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并加以调整。他们发现:坐在后一个人腿上时,上身要直,不要靠着后边的学生,这样大家都不会太累。游戏的最后,全班学生组成的“无敌同心圆”坚持了整整三分钟。

四、结束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即使教师设计的活动再精心,在学生的参与中,课堂也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很多原先在纸面上形成的活动设计,在课堂上实施时会有变化,因此教师的辅导思路要非常清晰,要把辅导理念和基本步骤仔细想清楚,并且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应对的办法。当课堂上有“意外生成”时,教师可丢掉既定活动、内容,但不能丢掉辅导思路和辅导目标,教师要把这些“意外生成”与辅导目标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普宁,515300)

上一篇:青少年学习拖延成因及干预研究 下一篇: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