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维目标 贯穿三个必修模块

时间:2022-08-26 12:37:04

把握三维目标 贯穿三个必修模块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设置有三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是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选修模块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中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通俗地说,必修模块是必须要学的,选修模块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学的。对教师来说,必修模块是必须要教的,选修模块是根据学生需要选教的。作为一线教师,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恐怕就是:三个必修模块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对模块有清晰的表述:“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从这段表述中可知,每一模块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又相互联系,彼此分工又有合作,正如人体各个系统,功能不同又协调统一,共同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三个必修模块教学衔接的问题就是各个系统如何配合,协调统一的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使“生命”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经过生物新教材教学培训后,我想对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的衔接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人教版的《教师培训手册》把三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归纳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每个模块不同的内容决定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学习目标。独立是相对的,每门学科都有共通的特点和规律,留意这些共同点,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把看似相对独立的三个模块内容彼此连结,相互交融,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落实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高中生物知识目标包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能达到掌握生物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人体生理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知道生物技术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为什么要达到这些层次的要求?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模块的知识是学习后面模块的保障和基础。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像分布于全身不同部位的血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把三个模块当做各自独立的部分。

比如,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知识目标有一项是要求学生能阐述生命的基本化学组成,理解地球上的生命就是以碳元素为基础构建的,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性质取决于碳骨架长短、结构排列和功能基因,概述细胞内水和无机盐的作用,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是以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二模块《遗传与进化》,学生就能较好地阐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生物体的遗传与变异的内因实际上就是遗传物质的传递或者是发生了变化,遗传规律的问题实际上也是遗传物质如何传递的问题。第三个模块《稳态与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体水平上生命活动的调节,二是群体水平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命活动的调节依赖于激素等物质,只不过不同的物质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物质如何从环境进入生物,又如何从生物进入环境。

以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把三个模块内容连结起来,我们就会感到教学内容脉络清晰。

新陈代谢问题也可以贯穿三个模块。新陈代谢是物质如何进出生物体的问题,抓住物质的“进”与“出”,三个模块的内容自然有机地连结起来了。

物质基础上的联系,代谢活动上的联系只是两个例子,其实这样贯穿前后模块的“线”很多,甚至很多生物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联系的“线”,如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等等,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做好点拨,三个模块也就成了一个模块。

二、以过程培养习惯,以习惯达成技能性目标

教学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技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个模块虽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培养范围,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正如前面所说,知识性目标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决定了技能形成上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实验技能,在《分子与细胞》这个模块中有这样要求:通过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鉴定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压片等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通过探究细胞膜的透性,诱发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接受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模拟研究生物膜的透性,物质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的关系,培养其实验创新能力。而《遗传与进化》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技能有: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玻片标本,制作用于演示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图片,搜集和交流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这些观察、搜集、制作、探究、模拟等技能在每个模块里都是必需的。第三个模块《稳态与环境》涉及到的取样调查、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实验,同样也应用了这些技能。

至于识图作图、思维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有哪一种不是每个模块都需要的呢?所以基本技能的学习应该是贯穿于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成为我们联系三大必修模块的又一条鲜明的“线”。

三、挖掘三个模块的情感资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命活动规律,人在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过程也如此,三个模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在课内课外注意挖掘,让学生明辨是非,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自然把三个模块串在一起。

比如《分子与细胞》有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教师应该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探究结论,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有了这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遗传与进化》这个模块时,在进行调查和其他的实验活动中,就会很自然地从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如果说在前面两个模块的学习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学习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时,学生往往会急不可待地要把这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我在八一中学教学期间,学生就主动要求我利用周末时间带他们到学校附近的凤凰河作生态调查,在对凤凰河两岸生态系统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写出了很有思想内容的调查报告。

三个模块的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又有很多相似相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地方。正如细胞分裂,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但各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把三个模块人为地分开来。因此,教学应着眼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统筹兼顾,才能达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中职学校常用办公设备操作课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