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新探

时间:2022-08-26 10:24:47

“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新探

摘 要: 课堂实践教学能突破客观条件对实践活动的限制,符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科特点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作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探索出节能制作、画说新闻、热点辩论等新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提高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课堂实践教学 模式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长期以来,围绕“概论”课开展实践教学,切实增强教育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直是我们探讨颇多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本身规律和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对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

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立足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深化和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准备好的相关资料开展实践活动,从而达到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其他方式相比,课堂实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1.符合“概论”课学科特点

与其他课程相比,“概论”课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它既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又有知识性和时代性;既要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内容就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概论”课要进行经常性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因此最重要的落脚点是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思维活跃,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尤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多,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多数学生已不满足于对所学理论知识仅仅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了解、认识“为什么”,更注重思考、分析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当代大学生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强烈,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喜欢新的形式与手段,希望能有自己的参与。课堂实践教学适应大学生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关注和研究现实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供锻炼的机会。

3.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

与课堂实践教学方式相比,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普遍面临着学生多教师少、实践经费不足、教学基地短缺和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由于“概论”课涉及的学生班级多学生数量大,开展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无论从教师的精力、学生的组织,以及实践场所的选择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加上实践经费的不足和实践基地的缺乏,一些学校的“概论”课实践活动事实上成了“精英实践”,即只有少数学生,主要是学生党员和干部参加的、在假期集中进行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此外,在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评价上往往只是要求学生交一篇实践报告或心得体会,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实践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课堂实践教学能够突破这些条件的限制,有利于将公开课实践教学的特殊性转化为常态课实践的普遍性,而且将实践教学活动“拿”到课堂上,更利于老师对实践环节的组织和考核评价。

二、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我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遵循课程学科特点和学生思想特征,尝试了一些新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节能制作

针对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我以所授内容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废旧物品,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体现废品利用或一物多用。制作完成后,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围绕实践主题,重点介绍作品的使用材料、用途和创新点。这一新的实践方式不仅紧扣教学内容,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制作出了一批独具匠心的作品:既有用旧杂志做成的收纳盒,用淘汰的手机电池做成的LED灯,以及用破旧衣服缝制的手提袋等实用性物品,又有观赏性作品,如用办板报剩余的红色边角料搭建的世博会中国馆“天下粮仓”,用金工实习中废弃的电子元件组成的各种造型的人物,等等。课堂展示和小组互评更掀起了一股激发创意的头脑风暴,深受学生好评和欢迎。

2.画说新闻

设计专业的学生富于创意,倾向于感性认识,对教材理论问题兴趣相对较弱。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对课程的兴趣,我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中独辟蹊径,将学生特长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根据学生绘画功底好的特点,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近期内新闻事件,以漫画、简笔画或其他图画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解说和分析。这一实践形式将学生的专业特长融入实践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整个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学们运用各种方法表现新闻,例如有的小组采取了课后电脑绘画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有的小组则利用黑板现场作画,边画边解说;有的小组还辅以其他形式如记者采访,小品表演、专家点评等。加之教师运用课本相关理论对学生所选新闻进行进一步分析,更加深了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深度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热点辩论

针对管理专业和法律专业等文科学生思维活跃、文字处理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特点,我萃取每周在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如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该不该限制富豪移民,控制碳排放会不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麻将”该不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材料,撰写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展开辩论。一个热点话题主要由两个小组组成正反方进行抗辩,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发表观点。辩论结束后我评价、总结,形成一个多数同学认同的正确结论。尽管在辩论过程中个别小组和同学会出现某些偏激的观点,但只要论点科学,材料充分,论证严谨,教师引导得当,正确的观点终会为大多数同学接受。这种抗辩式思想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启广阔的言论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希望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迫切需要,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搜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不仅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在具体实践环节的操作过程中,完善了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效果,主要表现在:①注重团队合作。以上课堂实践均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四至六人为一小组,推选一人为组长。小组成员根据不同分工和职责,共同参与完成实践内容,如在热点辩论中,各小组按照辩论程序对成员进行了辩手分工;在画说新闻环节中,有的小组安排了主播、记者、专家等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利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实践内容,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②完善评价方法。考核评价是整个课堂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实践成绩由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构成,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注重过程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1.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进度脱节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课堂实践是贯穿整个学期的,因此常常存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跟理论教学的进度、内容和要求方面脱节和不符的矛盾。如热点辩论主题和学生选取的新闻往往跟教师当时的课堂教学内容无关,从而让学生产生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脱节的感受。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一方面可以提前制订实践计划,明确各项实践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同时在每学期开始时向学生公布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使学生的自选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一致,并将此列为评价标准之一。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践进度进行调整。这样既能克服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课堂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进度脱节的矛盾,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2.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课堂实践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指导水平是这一教学方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前期对实践方案的设计,对实践过程的管理控制,以及实践完成后总结的全面、客观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工作:①不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兴趣、视角和关注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常常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领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这样教师布置的实践内容才能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点评才能让学生信服,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生的帮促者。②积极参与。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过程还是学生在课余的准备工作,要更好地达到实践效果,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细心指导,包括实践小组的组建和分工,撰写发言提纲,参与实践成绩的评价,给予改进建议,等等。③认真总结。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相关环节及时总结,上升为理论和经验,如实践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哪些值得推广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只有在不断总结和改进的前提下,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才能更具针对性,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魏钢,徐仲伟,代金平,卢凤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特征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29-134.

[2]汪小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鄂州大学学报,2011,(4):20-23.

[3]罗展鸿,潘献奎.论专业、性别差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06,(02):70-74.

此文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0JGB24)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100周年――泰坦尼克学 下一篇: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引领港口物流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