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丘“三辣”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市场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08-26 08:12:01

对安丘“三辣”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市场分析及建议

大姜、大蒜、大葱是农业大市安丘农民传统的经济种植作物,被称为“三辣”。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国际、国内以及天气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三辣”种植面积、产量、价格也随着外部环境的调节而起起落落。在经历了2007年低谷后,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三辣”价格持续走高,至2012年又跌入谷底。安丘凭借种植“三辣”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但价格的波动,也给农民经济收入带来了不确定性。

1.“三辣”的发展现状

1.1种植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来,全市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以大姜、大蒜、大葱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凌河、白芬子、辉渠、刘家尧、官庄等地大姜种植成片连方,户均达到1亩以上,尤其是在该市凌河镇随着全市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逐步推进,形成了儒林方、偕户方等4处标准化种植基地,全镇划分了36个方片,总面积3万亩,同时,为加快该镇基地化建设规模,还选取了大儒林、前儒林和小儒林村做示范,标准化种植规模总面积达到3000多亩。

1.2种植方式

安丘自古就有种植大姜、大蒜、大葱的习惯,并在种植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经验,但这种种植经验主要以低成本、粗放管理为主,种植、管理过程中基本没有标准化生产意识,更没有规模化经营的整体思路,仅仅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上世纪90年代末“三辣”种植,主要是露天种植模式,种植面积在23万亩,用这种方式种植的“三辣”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大棚种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从外地引进的种植方式,其特点就是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目前全市总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占总种植面积的8%。

1.3销售渠道

根据全市“三辣”的销售情况来看,“三辣”产品主要作为调味品的方式加工销售的。上世纪90年代末在大姜销售方面,全市20万亩大姜,50万吨左右,其中有40多万吨,经过简单的冲洗、包装后或者内地消费或者出口国外,进行异地销售,这部分占总产量的80%,而进行大姜深加工并出口国外的仅占20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30%。在安丘市姜蒜批发市场,每年的大姜销售在60万吨以上,基本上是初级加工后,内地销售或出口国外,但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波动较大;大葱的销售主要是出口国外,总量在14万吨,占总量的93%,而进行深加工,用于制造方便面的调料仅占1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7%;大蒜产品主要是国外销售。

1.4经济效益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市的“三辣”产品,由于受市场的影响,价格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起起落落,非常不稳,“三辣”没有给农民带来所期望的经济效益,相反在有的年份种植得越多,农民损失越惨重。但自2008年开始,“三辣”价格持续走高,今年达到最高峰,大姜价格达到每斤5元、大葱每斤1元、大蒜每斤8元,总体来看且呈现出周期变化。以大姜为例,上个世纪的1996年-1999年,大姜价格最高每斤达到13元,最低为0.3元;2000年-2003年,最高每斤到5元多,最低每斤到0.2元;2004年-2007年,每斤最高价格为1.5元,最低每斤为0.4元;2008年-2010年每斤最高达到5元,每斤最低价格为0.7元;2011年每斤最高价为4元,每斤最低价0.4元;2012年每斤最高价每斤1元,每斤最低价0.4元。大姜价格周期分布图如下:

2.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

2.1种植面积不确定

从调查中看到,“三辣”产品效益好的年份,农民全部跟风种植,不仅我市如此,从全国范围来看,北到东北吉林、辽宁,南到广西都种植大姜,种植面积广,产量也大,而且粗放式种植造成产品大量推向市场,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降,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但第二年,由于农民抱侥幸心理,所以他们还要继续种植,这种状态要持续大约5年左右,最后达到价格的最低点,这时农民经过连续几年的价格下降影响,损失惨重,广大农户失去种植热情,基本不再种植,种植面积减少,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三辣”价格回升,一个新的周期形成。从最高的价格到最低价格,从总体算,农民通过种植“三辣”因价格高低不一,经济收入基本扯平,其经济效益很低。

2.2出口门槛提高低不同

近年来,伴随着“三辣”种植面积的扩大,欧盟、日本等国对国际食品农产品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实际,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力度加大,而我市“三辣”生产种植除个别是基地标准化生产外,大部分是农户自己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不仅品质差,而且药残、农残较为严重,这也制约了我市“三辣”等农产品的进一步扩大出口。而“三辣”产量小时,受供求关系影响,其门槛就低,出口量就大,对价格拉动也就大。

2.3炒作拉动

像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一样,生姜流通环节中也出现了炒家的身影。炒姜客一般会先在姜价相对较低的时候囤积一部分生姜,然后用一部分资金到批发市场高价收购,接连数天后姜价被迅速拉高。炒姜客随即在高位出手,套现离场。这些炒家一次至少收购3-5千吨生姜,如果是按5毛钱的差价计算,那么他们出手后就获利3-5百万元。在他们的炒作下,大姜价格被人为拉高,呈现波动状态。

2.4姜农抛售或惜售

姜价不稳,除了产量多少、炒家炒作的因素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姜农。由于生姜比较好储存,很多姜农在从田里把生姜收回家以后,就直接储存起来了。就是生姜的这种特殊的储藏方式,让姜农在价格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大姜产量多时,农民就纷纷抛售,致使大姜价格越来越低。而今年,当姜农得知产量减少,市场价格处于上行通道时,就选择了惜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姜价上涨。据调查,今年新种的生姜仅有10%上市,大部分姜农期望在今年到明年10月份的时间内出售。由于姜农期望大姜价格继续冲高,于是纷纷惜售,这也人为拉动了大姜价格。

3.解决的建议

安丘作为农业大县,如何实现农业大县的突破与发展,培强做大安丘“三辣”,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矛盾,克服大姜价格周期性波动给农民带来的影响,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培育农民绿色环保就是效益意识

2007年安丘在全国率先实行的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来看,由于农民的种植方式发生了变化,严格按照标准化种植模式,所以其经济效益是以前的几倍,而且这种效益是经常的,持续不断的,因而农民得到的经济效益就高,随着全市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的进一步推广,农民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3.2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产品追源制的实行,离不开基地与农民之间的有机配合。如今在龙头基地的带动下,农民种植“三辣”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从凌河镇的做法我们看到,积极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在培植和组建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即生产经营、科研开发、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可以实行公司+基地+农民的种植模式。加大传统加工改造力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为了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拉长产业链条,按照安全食品区域化建设的要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转变由单纯追求数量到高附加值、外向型、综合利用的大型企业集团跨越。

3.3实施名牌战略,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树立“安丘三辣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应尽快制定品牌战略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名牌产品评价体系,带动更多的农产加工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和品牌扩张型发展道路,培育出一批对我市经济拉动大,对相关行业带动型强,具有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3.4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

根据安全食品区域化建设的意见,建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形成名牌农产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3.5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原创性研发,把先进的技术、工艺移植到企业中来,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提升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引进现代化要素等手段,增强安丘“三辣”产品的竞争力,真正做到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科]

上一篇: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与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