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对图书馆事业的双重影响

时间:2022-08-26 07:18:15

物联网对图书馆事业的双重影响

摘 要:作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将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中探讨了物联网对图书馆事业的双重影响,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和挑战,最后强调了以技术为依托,回归服务本质的理念。

关键词:物联网;图书馆;服务;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10—0064—02

0 引 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代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随着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物联网技术将对中国国内的图书馆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 解读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通俗的解释就是“物体与物体相连的网络”,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目前,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各科研机构和专家的物联网定义,一般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具体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网(WSN)、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 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可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的互联网[2]。

1.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我国的物联网开始于1999年启动的传感网技术研究,它和世界物联网的发展几乎同步。2009年8月7日,总理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时提出“感知中国”,从此,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在国内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并掀起了各行各业研究物联网的高潮。

2 物联网对图书馆的双重影响

目前物联网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是以RFID为关键技术的简单应用。图书馆应用这项技术后,可简化借还书刊的操作程序,提高清点馆藏书刊的速度,以及书刊整架归位和流通的效率,并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的自助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的高效运转。

2.1 物联网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优势

2.1.1 提升服务质量,节约读者时间

开架借阅之后,图书的乱架现象时有发生。图书馆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乱架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读者为了寻找一本书,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有时花费大量的时间,也没有找到想看的图书。图书馆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后,读者的借书、还书以及书目查找等都将变得比较简单,而且准确率也有了很大提高。读者不必再为找不到需要的图书而烦恼,也不用为寻找一本图书而浪费大量时间。这不仅改善了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体验,也节省了读者的宝贵时间,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另外,馆藏图书的清点、整架归位的效率也将有很大提高。图书馆员将从原来繁琐、机械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主动的知识推送服务使得个性化服务能够真正实现。

2.1.2 有效缓解馆员的职业倦怠情绪

《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词典》将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描述为: 图书馆员在某一工作岗位工作时间长或工作要求过于苛刻时所产生的一种身心衰竭情绪,使其不愿从事工作,工作效率低下[3]。馆员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每天和数以万计的图书打交道,工作内容机械重复、繁琐劳累;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对外交流不多;工作不容易出成绩,社会价值得不到有效的认可。馆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失落感增加,心态难以保持平衡,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兴趣和动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职业倦怠情绪的产生。图书馆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后,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流通部门的工作量,大量工作人员将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转入其他部门从事工作,许多个性化服务部门也将应运而生。

馆员将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事相应的服务工作,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馆员也将有时间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事一些研究,这对推进图书馆学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因为岗位的转变,图书馆员将会有更多外出学习交流及参加培训的机会,学习热情高涨,自身素质也将得到更大提高。馆员的职业倦怠情绪会得到缓解,社会价值得到认可,从而使服务质量提升,读者满意度提高,这将形成良性循环,更利于图书馆事业的长足发展。

2.1.3 有利于泛在图书馆的建设

泛在图书馆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包括按需获取信息、即时获取信息、适量信息获取[4]。泛在图书馆体现了未来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和普遍性。物联网强调智能决策和服务,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是物联网的主要特征之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这种新兴的图书馆模式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2 物联网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面对新技术,我们不得不思考,物联网在带给图书馆转机的同时,也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挑战。首先是网络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问题。物联网对网络的安全性要求更高,电子标签的可识别性也存在着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其次是管理模式的转变。图书馆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后,原有的部门设置布局将被打乱,一些部门将失去存在价值,同时,新的部门也将应运而生,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第三是服务模式的转变。在物联网时代,图书馆将真正告别被动、单向、浅层的服务。图书馆员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向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读者需求,拓展服务内容等。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对流通各项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

上一篇:GPS干扰系统仿真及仿真结果研究 下一篇:基于WSN的智能家居系统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