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物品不合格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时间:2022-08-26 04:22:38

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物品不合格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摘要】 目的:对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实施消毒后出现不合格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选取包括止血带、体温计以及氧气湿化瓶在内的100件消毒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后,检测其表面的细菌菌落数目,并对物品的不合格原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物品进行检测后,物品清洗的过程中不到位导致消毒不合格占36.00%、干燥的过程不合理的占31.00%、消毒的过程不够规范的占13.00%、物品保持不当的占20.00%。结论:物品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物品清洗的过程中不到位、消毒的过程不够规范等,为确保能够降低疾病的交叉感染的发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含氯消毒剂的应用进行管理,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 含氯消毒剂; 不合格; 原因;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2-0161-02

doi:10.14033/ki.cfmr.2015.12.084

无菌物品是医院科室中十分重要的清洁物品之一,在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的过程中,其许多均是由物品清洁灭菌不够彻底引起的,并且往往会为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同时,在医务人员接触到未经彻底灭菌的物品时,也威胁着医务人员的健康,存在较为严重的潜在的危害。因此,无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处理,是医院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需引起高度的重视[2]。含氯消毒剂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消毒制剂,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研究对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实施消毒后出现不合格的现象与管理对策,特选取100件无菌物品,对其进行检测与研究,作出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医院的100件消毒物品,其中,30条经消毒后暂未使用的止血带、20个消毒后未使用的体温计以及30个消毒后的氧气湿化瓶、20个氧气吸入面罩。确保上述几种物品的消毒方法一致,均在有效期内,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物品表面的细菌菌落数进行检测的方法为:首先需进行采样处理,即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实施采样处理,在采样的过程中,用无菌且脱洗液处理后的棉拭子沾上中和剂,并在已经过消毒处理后的物品上反复的涂擦,在将手接触到得棉拭子部位剪掉后,将所得的棉拭子放入无菌的溶液内,及时送检验科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主要是物品上的细菌菌落数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物品表面存在的细菌菌落数量情况进行统计,以观察物品消毒后的合格情况,在检测过程中,一旦检测致病性的微生物便视为物品消毒不合格,当接触患者或医务人员皮肤的清洁物品上细菌菌落数目在20 cfu/100 cm2以上时,则视为物品消毒灭菌不合格。观察物品不合格的原因,并记录分析。

2 结果

物品清洗的过程中不到位导致消毒不合格36例,占36.00%;干燥的过程不合理31例,占31.00%;消毒的过程不够规范13例,占13.00%;物品保持不当20例,占20.00%。

3 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清洁物品是要求在使用前需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的,尤其是针对体温计、氧气湿化瓶这类应用较为广泛的物品,严格的进行消毒处理是避免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预防感染的发生,是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安全的一种保障,不仅如此,更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疾病在患者之间传播的阻碍手段[3]。含氯消毒剂是临床是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毒制剂类型,具有方便、简单、易于操作且效果较好的特点。本研究中显示,物品清洗的过程中不到位导致消毒不合格占36.00%、干燥的过程不合理的占31.00%、消毒的过程不够规范的占13.00%、物品保持不当的占20.00%。该结果中,含氯制剂的消毒效果较好,可以用于对日常患者接触用物的消毒与灭菌,但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着部分缺陷,对患者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需掌握对物品消毒的方法,避免出现感染的现象[4]。

在含氯消毒剂应用的过程中,其存在消毒不彻底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对使用过的物品在清洗的过程中不到位:清洗的过程是确保物品在消毒以及灭菌处理后效果较好的前提,在临床上,存在物品不经清洗直接进行消毒与灭菌的现象,直接忽视了清洗的重要性,进而影响消毒的效果,使物品的消毒效果较差;(2)对物品进行消毒的过程不够规范:在对物品进行消毒的过程中,消毒容器没有及时加盖处理,使消毒过程未能够及时顺利进行,并且在更换消毒容器内的消毒溶液时,负责更换的人员并没有在更换的过程中清洗消毒容器,使消毒容器未能够及时保持干净,便直接对消毒溶液进行配置[5]。在配置消毒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的浓度并没有按照要求准确的配置,进而影响了消毒液的消毒效果甚至使消毒溶液失去了正常的消毒作用,并且对消毒溶液浓度的监测只是表现在形式上,并没有落实,在消毒时,需要消毒的物品与消毒溶液的接触不彻底,或消毒物品过大,消毒溶液量小,两者不符合等。(3)使用含氯消毒溶液消毒后,干燥的过程不合理:在临床科室内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没有配备干燥物品的设备,在消毒的部分物品中,需要较长时间的自然干燥过程,在干燥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物品的再次污染等。(4)对消毒后的物品保持不当:部分消毒后的物品由于储存空间较小,无法干燥保存,存放在较为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细菌,在保存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未能够及时的标明消毒的日期及消毒后的有效期,造成过期使用的现象等。

针对上述的原因,对消毒后物品进行消毒与保存时,应遵循以下管理措施,首先对物品进行消毒前需彻底的清洗,并且对于浸泡消毒物品的容器应定期的进行清洗与消毒,保持其清洁,在消毒的过程中正确配备消毒溶液,掌握消毒溶液的配置比例,以及其使用的方法,并且每天进行消毒溶液浓度的监测,以确保消毒溶液的质量,在消毒容器使用状态时,必须加盖处理,以免在消毒过程中出现污染的现象,并且防止含氯消毒剂的挥发,保证消毒溶液的浓度在有效的范围内,避免空气中的粉尘、微生物等污染消毒液。在消毒过程中,应确保消毒物品与消毒溶液之间能够充分的接触,在消毒完成后及时注明消毒的日期以及物品消毒后的有效期,使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与此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消毒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消毒灭菌方法,保存物品的方式等,才能够保证消毒后物品消毒的质量[6]。

综上所述,对清洁物品采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后,物品的消毒合格率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消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物品消毒过程不规范、干燥过程不合理等。因此,应加大对含氯制剂消毒应用的管理,以避免不合格现象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减少感染现象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红菊.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物品不合格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1,9(13):1164.

[2]林江,高姗,徐海莉,等.邻苯二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剂内镜消毒效果及耐用性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14-1415.

[3]王燕,钱培芳,孙芳艳.3种消毒液物体表面擦拭消毒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13,27(9):302-303.

[4]李正猛.氢氧化钙糊剂与传统根管消毒剂用于根管消毒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149-151.

[5]李淑真,韦敏.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0):55-56.

[6]贾凤琴.不同含氯消毒剂对手术器械的锈蚀作用及消毒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23):2116-2117.

(收稿日期:2014-12-21)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AVE―764B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常见故障及改进... 下一篇: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