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创作浸润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08-26 12:24:35

让音乐创作浸润学生的心灵

高中音乐新课改在深圳市已实施四年,我校全体音乐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新课改的课堂实践中。普通高中艺术模块课的开设在课改形式上、内容上增添了不少可操作性,尤其是音乐选修模块课,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借鉴高校选修课的开设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为课程目标,给予每一个学生选择学习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和发挥个人独特艺术潜质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的同时,塑造了他们的健全人格。

我们音乐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环境、教学场地、师资特点和学生选课人数的实际,在高一年级开设“音乐鉴赏”必修模块,高二年级实行“歌唱”、“乐理”、“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五个选修模块课。下面就“音乐创作”模块课的具体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开设“创作”模块课的困惑

在近几年高中新课改实施中,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开设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选修模块,如“合唱”、“流行音乐”、“舞蹈”、“管乐”、“戏剧”等科目,但“创作”模块始终是大多数学校的空白科目,很多音乐教师不想也不愿尝试。原因大概有两方面:首先,教师没能正确看待自身的能力。由于高中音乐教师基本都是师范专业毕业,音乐创作这门学科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实践较少。加之长期从事着平凡而规范的音乐鉴赏教学和各类校园音乐活动,大多数音乐教师的创作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创作激情逐渐削弱,对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也逐渐失去信心。“自己从事了这么久的音乐行业,都没能创作出什么作品,学生又如何在短短的18课时里学会音乐创作呢?”这应该是很多音乐教师内心的真实想法。正是这种片面的想法阻碍了音乐创作进入课堂的进程。

其次,学生的音乐素质差异很大。例如,我区属于深圳的东部沿海地区,全区十个街道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素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那些与深圳特区紧密相连的街道,发展较早,人口素质较高,来自这几个街道的学生见多识广音乐素养明显较好;而一些离特区较远,经济文化发展起步较慢的街道,这两年还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来自这几个街道的学生音乐素养较差。尤其是乐理基础知识,一部分学生甚至连小学的水平都达不到。如何解开困惑,迎接挑战?唯一的方法就是解放思想,在课堂中大胆实践。

二、实践中的探索

《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创作”模块课的教学要求是:“高中音乐的创作模块不能混同于专业理论作曲课,应立足于教学的可行性、启迪性、趣味性及游戏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原则,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想写、敢写、多写、勤写’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以歌曲创作为萤点的教学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创作”模块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创作出完整、规范的音乐作品,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进一步获得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这样教师们就不必有太重的思想负担,大可轻松上阵,大胆实践,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完成音乐创作,与学生一同感受音乐创作的乐趣。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创作,就要感性创作在先,理性记谱讲解在后,把握好感性创作与理性记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切忌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使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烦,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挫伤了学生的创作激情,也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呢?

1、多变的节奏及其组合

由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创作课可以从比较容易学习的节奏人手。前几节课,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各种脚步声踏出来,或把情绪不同的敲门声在桌上敲打出来,由每组乐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分别记录下来,先分组循环表演,再在同一节拍内同时表演。这样就创作出了“校园脚步进行曲”和“宿舍之门”两首四小节的多声部节奏。然后再让学生对照谱面学习自创的多声部节奏,这显然增添了节奏学习的兴趣而且消除了创作的神秘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随后再通过欣赏《鸭子拌嘴》等作品,体会艺术家是如何用丰富多变的节奏来表现自然界的动物形象的,组织各组同学听赏后进行讨论,以进一步修改、完善各组的节奏谱,并惟妙惟肖地进行表演。这样通过游戏―记谱――读谱―欣赏――创作――表演的过程,既达到了乐理知识的复习、学习,又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如:“校园脚步进行曲”的节奏(用脚尖点出节奏)

2、奇妙的声响细辨音色

在节奏铺垫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节奏开展音色的创作。例如:教师可以把旧报纸发给学生,让大家研究报纸如何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再把各种音色结合节奏训练配上适合的乐曲,就创作出了奇妙的“报纸交响曲”。还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用的各种笔发出的不同声音,按照各种节奏编排出“笔的歌声”。擅长声音模仿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口技创作,让学生用人声模仿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分组表演一个主题内容,例如,以模仿动物为主题的“森林音乐会”;模仿枪林弹雨的“战地之声”;模仿各类机动车的“汽车总动员”等等。这样的课看似与音乐创作相距较远,但可培养学生的音响组织能力和表现能力,领悟音乐创作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情感反映的产物,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感于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在肯定学生们课堂小创作的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学生欣赏谭盾在国际前卫艺术领域获广泛好评的《纸乐》、《陶乐》与《水乐》等作品,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听范围。

3、大胆尝试,争当词作家

高中生思想已趋于成熟,感受力也逐渐增强,有很多学生擅长诗文写作,教师可以组织这些学生成立作词小组,并加以引导,如简要介绍一些写词的基本要求:语句要简练,句尾要押韵,各段内容要衔接,内容要富有哲理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给自己创作的词配上合适的旋律,让学生初步体验创作歌曲的成就感。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尝试创作青少年中非常流行的说唱音乐,如校园Rap、奥运Rap等。活跃的班级甚至可以尝试校园音乐短剧的创作与表演,把学校、班级、宿舍的故事编成押韵的歌词,再配上适合的音乐,在课堂上展现给大家。

4、鼓励小创作,谱写心中旋律

在节奏、音色、歌词创编的基础上,就可带领学生尝试歌曲旋律的创作,在实施中最好分步骤进行。第一步,改编练习。由于学生积累的音乐语汇较少,所以从改编既有旋律开始,学生就不至于无处下手。例如,进行民歌新唱改编,学校的校歌改编和经典乐曲主题改编等等,通过这些改编破除学生们内心对音乐创作的畏难情绪,进一步激发学生大胆尝试音乐创作的欲望。第二步,歌词配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创歌词或经典诗词的旋律编配,让学生唱出、弹出或写出创作的旋律。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歌谱创作的基本技巧,如:旋律的组成有平行、级进、跳

进,旋律的发展有完全重复、变化重复和模进等。这一环节重在突出主题旋律的创作、发展与歌同意境的协调一致。第三步,自由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创作,体裁、形式不限,只要是学生们原创的音乐,教师都应看到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们坚持长期进行音乐创作,并提供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如音乐“创作”模块汇报课、校园电视台“原创地带”、推荐到音乐期刊发表等。

5、循序渐进,寻求主题、意境的统一

这一教学环节是在以上各环节学习的基础上,揣摩已有主题(歌词)的意境,体会所要抒发的情感,并通过具体分析,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进行歌曲创作。以我校《瀚海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首诗歌为例:

风萦绕着大地卷起了那细小的沙粒

在那晨曦里销匿

那朵枯黄的花耐不住风儿的呼啸

在天蓝色里悄然而落

在半空里翩翩起舞舞动着自己的身躯

在大地上展翅高飞

在风的带领下飘飞飘飞

在那残阳里呐喊

在那蓝天里欢笑

直至风的逝去枯黄的花才淹没在泥土里

在那灰尘里画下句点静静地等待着新生

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揣摩这首诗歌的意境和速度,如忧伤的,缓慢的;凄婉的,慢速的;或充满希望的,中速的等等。这一环节学生基本都能独立完成。其次就是段落的划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所要创作的曲式确定下来,可以是起承转合的一段体,可以是重复的两段体结构,也可以把歌词稍作改动写成ABA的三段体。然后进行主题乐句的创作,让学生把各自的主题句用最能表达情感的旋律唱出来,互相欣赏、互相修改后记录下来。接下来根据主题乐句的情绪和朗读的语气划分出基本的节奏和小节,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内心的节奏。许多学生甚至会频繁使用流行音乐中切分音、三连音和弱起等复杂节奏,有些不会写的复杂节奏则鼓励学生及时请同学或教师帮助。最后是创作完整旋律。这一环节是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将音乐发展开来,可以运用旋律发展的完全重复、变化重复和模进等创作手法,也可以鼓励学生完全从歌曲情绪出发不受任何方法约束的去创作旋律,用手机、录音笔或MP3即时录音,然后再根据录音记录、修改并唱给同学和教师听。主题创作可以全班创作同一主题,也可以选择不同主题进行创作,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创作的形式。师生共同评选出主题与意境统一较好的歌曲,优秀的作品还可推荐到校园广播站,甚至可以由教师推荐到书报杂志尝试发表。

6、掌握发声原理,大胆自制乐器

理科班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搜集各种废旧物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物理、数学等知识与教师共同探究各类乐器的发声原理和过程,尝试制作各种简易打击乐器、拨弦乐器、吹管乐器等并进行独奏或合奏。我校学生除了制作出各种形状各异、音色不同的打击乐器,如各类大小鼓,沙锤和七彩水杯等,还用PVC水管制作出了类似排箫的五音吹管乐器和类似葫芦丝的七音吹管乐器等。这些无不体现出学生奇妙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创作模块教学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脑资源,下载音乐制谱软件,让电脑辅助音乐创作教学。学生通过学习电脑制谱,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音乐创作模块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有抒发和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的创作活动中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能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应该说,基本上达到了创作模块教学的课程目标。这激励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创作教学中深化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中与学生一同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

咏叹调

咏叹调一词源于意大利,意思是声乐独唱曲。可以列举出许多个咏叹调: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的咏叹调;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中英雄的咏叹调: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维奥列塔悲哀的咏叹调。一听便知,这些咏叹调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全面刻画主人公的人物性格。

“咏叙调”(阿利渥索),像咏叹调一样,在歌剧中是独唱音乐。阿利渥索的形式通常比咏叹调短小,如果说咏叹调表现的是概括性的、富有想象力的人物形象和情绪,那么阿利渥索表现的只是对发生事件的直接了当的回答。例如连斯基“在瓦什家里”的阿利渥索:不可挽救的事发生了,连斯基要同奥涅金决斗,并幻想着打死奥涅金同奥尔加过幸福生活。这段音乐像是热情的回忆,回忆以往在拉林家中度过的和谐而欢乐的日子。

19世纪前半叶,歌剧进程中的头一个咏叹调,它伴随主人公或英雄人物出场,称之为短抒情调。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那快乐的、闪烁着光辉的费加罗的短抒情调就是这种咏叹调。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中安东尼达以及《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柳德米拉的第一个咏叹调,都称短抒情调。后来,把规模结构更为自由的咏叹调也称短抒情调。

意大利一词arietta,译为小咏叹调,规模不大,如同快速的阿利渥索,但比阿利渥索简单,旋律类似歌曲。

(戢祖义)

上一篇: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下一篇:对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