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窘境中的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8-26 12:18:10

论窘境中的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南京云锦作为2006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因其绚丽多姿、织造工艺高超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称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然时至今日,在新时期汹涌的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下,云锦的发展陷入了窘境。新时期云锦的继承和发展值得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南京云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精美的丝织品文明于世。其中工艺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京云锦。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90多年的历史,位居我国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和宋锦)之首,堪称世界丝绸史上的东方瑰宝,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活化石”。2006年,南京云锦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宝林在其《云锦》一书中对南京云锦做这样的总结:“南京云锦文化和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整体艺术造型设计的靓美,彰显晕色和谐的典美,织造技艺原理创新的精美,寓意吉祥纹样图案的奇美,它的风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①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显得尤为的紧迫和必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陷入困境中的南京云锦的传承和发展作几点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云锦工艺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和选择

云锦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选择。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云锦具有许多口头和非物质属性。这种属性具体表现在它的创作和传承方式上,其传承积累是经验性的,大部分靠口耳相传、参悟体验,多数并不依靠文字去传承。而这种传承方式使之在传承中容易流失、保存困难、甚至出现技艺的断层问题。目前老一辈云锦工艺大师知识老化、设计纹样传统古旧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又因云锦工艺繁复复杂、劳动量大等问题使得年轻人望而却步、无法胜任。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云锦工艺传承人的选择显得迫切而重要。

笔者认为,云锦专业的人才应当是既具备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又能熟练掌握云锦织造工艺技能。而目前问题是有实践经验及工艺技能的工艺师往往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不够完备,而研习相关理论知识的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导致学习的理论知识严重脱离实际并远远落后于实践,另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实践类课程和经验却极少继续深造。这样造成了人才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文化、工艺出现断层、对接不上的情况。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在教育上即应尽早着手,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应该开设简单的手工艺制作课程和图文并茂地普及我国的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科学表明,人的技能、记忆能力、知识构成、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训练年龄越小越好。因而在学生的学龄阶段越早地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强化其知识接受能力就对于其日后的技艺的训练和操作以及知识体系的构成越有帮助。并且在任何学习阶段都不应停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性的实验发明的能力和想象力相关课程的开设。目前虽然政府大力推广和扶持,各个高校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阶段都相继开设有关课程和专业方向。但因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了解,很多高校打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开设其它课程。因而规范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课程对于云锦等专业工艺及知识人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景观下的云锦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云锦,其“非物质”的载体离不开“物质”性。从云锦本身来说,云锦丝织品其属性是物质的。在保护形式方面,其物质载体主要是博物馆、博览园等展馆。从其地理和文化空间来说,其物质载体还离不开其所在场域、街区等物质实体。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要从其工艺的艺术性、沿袭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的角度进行探索,还应从云锦博物馆等展馆及其周边城市景观建设等“物质”载体的角度出发,看待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首先,南京云锦博物馆作为南京云锦的主要展馆,前去参观的人数及规模远远达不到宣传及文化普及的要求。博物馆的一楼是云锦产品售卖区和云锦工艺展示大厅,二楼是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品种的展示,三层是中华织锦村,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四层为云锦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展示大厅。虽然免费开放、展品众多,但是门可罗雀,鲜见专业的馆内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讲解员。前往参观的游客稀少,往往因云锦知识的匮乏以及没有讲解员的情况下对展品采取走马观花式观赏。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和博物馆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加强博物馆的管理制度、展厅建设、场馆布置和展品的陈列,现场应该配备专业的讲解员为前往参观的市民和游客进行专业的讲解。完善云锦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建设,并及时在网站上相关展览及活动的消息。此外可以在地铁公交等移动媒体上投放公益广告、文化纪录片,使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传统云锦文化的熏陶。

其次,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征,不仅包括城市的具体地理位置、空间环境,还有当地人们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以及人文景观通过城市建设反映出来的风貌和气质。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受“六朝古都”南京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南京云锦博物馆坐落在河西新城江东门地段。然而南京云锦博物馆的文化场域并没有与周边的场域气质相契合。在其前方仅几百米坐落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其阴郁的暗灰色调带给观者紧张沉痛的心理感受,与后方的“云锦”显得极不协调。河西片区龙江和奥体中心中心两个区域在景观上还比较单一独立,在中间的南京云锦博物馆本应发挥连接南北的作用却因规划不善成为了文化孤岛。基于此,河西新城的打造可以将主题定位为南京云锦。并将其文化特质延伸至长江滩涂风光带,可在沿江一带建湿地公园和绿地广场,连接至秦淮河交界,既彰显了其绿色生态的建城宗旨又给市民的健身娱乐及文化活动带来诸多便利。通过奥体中心借助即将举办的盛事“亚青会”和“青奥会”形成整个河西区域的中心气质即锦绣河山。在青奥会的标牌、吉祥物等设计上更可以利用云锦花色、纹样、图案等作为衬托从而达到既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又彰显南京青奥独具一格的城市特色。

三、结语

云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肩负起这份使命。保护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并使之生生不息。云锦未来的发展必将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但我们灿烂辉煌的历史、绚丽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民族精神绝不能在世界观念大融合、多元化的大潮中消逝!(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注释:

①王宝林.云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第87页。

参考文献:

[1]王宝林.云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廖军.从云锦艺术的创作和传承方式看它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属性[J].丝绸.2003(09)

[4]陈燕、喻学才.关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刍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5]刘一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民族精神的博弈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上一篇:从《红字》中对字母“A”的阐释看霍桑的写作方... 下一篇:浅析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创作手法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