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与生态文明

时间:2022-08-25 11:25:28

生态道德与生态文明

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内在价值和含义,然后就这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展开深层次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的,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步骤,是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它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更是发展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相互依存

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旨在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道德作为与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以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栖居其上的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从而成为人们提高生态觉悟的伦理基础。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同时,生态文明的提高不仅能为生态道德提供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为法制、文化等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明形式

1、生态文明的涵义

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因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不断深化,存在两种解释一是从词源学意义上看,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应,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人们用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而是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这是通常意义上大多数人理解并广泛使用的生态文明含义,也是生态文明所具有的初级形态。在推进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现在努力建设的也是这个层次上的生态文明。二是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看,生态文明的涵义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文化价值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第二,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第三,在生产方式上,人们的追求应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人类个体的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的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第四,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生态化渗人到社会结构之中,使社会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运行,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以上从社会文明形态建构意义上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有利于人们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阶段和步骤,使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

2、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人类在当代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对工业文明的挑战。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生产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表现在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上都是“物质消费至上,享乐至上”。工业化社会在采取各种手段来索取和争夺财富的狂热举动中,忘却了对自然资源的爱护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代环境恶化和人们精神失落,正是工业文明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对工业文明的挑战,它要求人类作出新的文明抉择和文明创造,开辟一种新的文明。历史上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进,都是在人类生存陷人困境和人类以其特有的能动性力求摆脱困境和矛盾斗争中实现的。今天,这种矛盾斗争呈现在人类面前新的文明形态便是生态文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转变,是一场文明革命。它要求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充满生存斗争的社会关系,形成理性的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们改变对物质性无限膨胀的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可见,生态文明的形成将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是一场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创新运动。生态文明是在继承工业文明发展生产力的伟大成果而又批判工业文明的弊病和局限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当今时代崭新的文明形态。

(二)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1、生态道德的内涵

当今世界,赋予生态道德的新内涵应包含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具有高度相互性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永远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人类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会促进人类的发展,而自然界生态的恶化将从根本上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新世纪的生态道德内涵具体包括一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二要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应珍惜和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三要维护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和濒危生命;四要有节制地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损害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五要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良性循环。生态道德的新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只有按照上述生态道德内涵的要求去指导人们的行为,才能既保护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才能既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所有人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又有利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维持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才能既保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整个自然的稳定发展。

2、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道德观主要由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两部分组成。所谓人类平等观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强调利益平等,要求发展的权利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和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要求的人类平等原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的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二是“纵向”的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人类在“只有一个”地球的现实条件下,由于空间、资源、能源、环境都是有限的,因此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强调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去换取自己的利益享受。所谓人与自然平等观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文明道德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所强调的人拥有对自然的绝对的单向权利的观点,反对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的索取和掠夺。而主张要十分重视人对自然的义务,要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要从人文价值方面对自然进行理解,侧重于对自然的情感体验,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慷慨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进而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精神信念。在生态文明形态下,未来世界的发展将既不是人掠夺自然,也不是自然界统治人,而是在不断满足人类长远利益的前提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方面人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使自然界人化另一方面,自然作用于人,人学习自然界的“智慧”,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地掌握自然界规律,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本质力量,使人自然化。

(三)生态道德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依存关系

1、生态文明为生态道德提供良好的氛围生态文明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必然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为生态道德提供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为法制、文化等提供相应的保障。

2、生态道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

生态文明是对当今全球生态问题进行追问的产物,它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伦理反思。生态问题的日益恶化折射出人类的道德危机。正是生态道德的缺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生态道德,造成了对大自然无情的掠夺,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的恶果。直到这种恶果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才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其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和生态道德的迫切性才得以凸显。因此,我们急需建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消解环境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和自然是密切相联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环境中并且和其所属的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虽来自自然界,但又不同于自然界。他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存的智慧,因而高于自然界中的一切其他生命有机体。人类能够劳动,能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应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矛盾和紧张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服务,然而人类不能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如果人类能遵循自然界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有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自觉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系统,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能稳定地持续下去。相反,如果人类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将自然界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而过分地对其掠夺,打破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遭受自然界无情地报复和惩罚。人与自然之间这种既相统一又相矛盾的关系客观上要求人们理性地认识两者的关系,并对人类生态行为予以道德约束,从而避免两者的对立状态。因此,人类必须对自然界负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回归,对自然环境和栖居其上的一切生物承担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以规范和约束人类社会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内在的道德智慧。

总而言之,生态道德,体现的是人类道德的高级层次,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体现了人类进步和道德的鲜明时代特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步骤,是构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它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更是发展生态文明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而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的提高不仅能为生态道德提供良好的氛围,而且还能为法制、文化等提供相应的保障。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下一篇:民航停飞飞行学员心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