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完善策略的探讨

时间:2022-08-25 10:41:01

关于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完善策略的探讨

摘要: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一些必要的内部控制不能很好的展开,发挥不出它的控制作用,因此,要针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完善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运行体系。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解决办法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指的是单位内部的管理层,对单位的经济资源进行安全、完整的保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对经济行为进行协调,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通过对单位内部进行不相容岗位分离起到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一个严密和完整的体系。它的目的是减少单位内部失误的发生,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一、科学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现状、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学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科学事业单位存在专业性强,不确定性因素多的特点,给内部控制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一般为科学带头人,他们往往注重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而忽视内部控制管理,加上旧体制下延续的观念和习惯不容易改变,导致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一些单位甚至没有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二)缺乏有效的预算及收入控制

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不像企业拥有相对定型的产品,可以对成本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导致事业单位的成本预算控制相对薄弱。多数事业单位都是由财务部门按照上一年的收入、支出情况及增长幅度编制财务预算,很少由各个部门根据工作任务编制细化的预算,导致预算编制针对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预算的过程没有做到计划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执行预算,预算对实际支出的约束力不强,开支的随意性很大,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科研事业单位不仅有财政资金收入,还有成果转化所形成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收入、试制产品收入。由于研发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对称,给科学事业单位的收入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缺乏严格的内部及外部控制监督

科学事业单位的主业是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及产品开发,各个部门的研发课题方向不同,不便于部门负责人进行岗位轮换,导致必要的监督无法实现。许多事业单位不设置审计的机构以及专职的审计人员,即使有审计人员也只是财务部门的人员兼职任审计人员,审计不具独立性,削弱了审计的地位,因此不能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

对事业单位进行的外部监督主要指来自行业相关的主管部门的监督,但是目前主管部门对它所属单位的领导班子缺少内部控制方面的考核,监督力度有所欠缺。而政府的财政、审计部门一般很少检查审计科学事业单位,这就导致科学事业单位长期缺乏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长此下去容易产生权力膨胀、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加大,科技经费持续大幅增长,科研成果转化迅速,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大增,为了更好地指导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的发展,防范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眉睫。在政府对科学事业单位监管力度加强,强调追踪问效和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下,科学事业单位应该适应政府、社会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认真贯彻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内部控制的若干意见,以内部控制促进单位的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发挥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的价值。

二、针对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对策的探讨

(一)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识

领导层要转变“重科技、轻管理”的观念,强化单位内部控制的意识,两手都要抓。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应注意收集单位人员对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意见,传达必要的信息。

(二)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理设计

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把内部控制包括的内容贯穿在单位的各项工作之中,对决策、执行、监督以及反馈等部分加强落实,合理化设置事业单位内部的机构和岗位,对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岗位和岗位之间实现有效制约和监督;设置不同的内部控制部门,确保每一项工作在权限范围、审批程序、需要承担的责任等方面经过不同部门的审核以后开展,做到互相的制约和监督。

(三)强化单位预算,提高预算的控制力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要公开和透明,要遵循适量的、规范性的、监督性的原则,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分轻重缓急,保障重点,量力而行,对预算进行细化,由各部门编制自下而上的预算,单位财务部门编制综合预算,使预算尽可能贴近实际。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合理、规范、及时的调整,避免随意性追加,赋予预算对收入、支出的控制力。

(四)建立对采购环节的监督体系

对于可以走政府采购程序的,要严格走政府采购程序;对于专业性强、不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大宗采购,要经过邀请招标、询价以及客户诚信评价等环节,公开公平交易,保证采购环节的透明。单位内部审计应定期检查采购的过程文件,防止出现违规采购的现象。

(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健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以及执行国家法规和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情况作定期的内部审计,检验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使会计的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保持健康高效的运行。

(六)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以及使用处置等环节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账、卡、物明细账管理,定期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确保明细账与物资相匹配;对大型仪器设备要制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如实记录使用状况,防止由于管理不当造成损失;对报废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报废申请手续,及时处置,保证会计信息真实。

(七)建立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

建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标准评价体系,对考核的标准进行量化、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至少设专职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具有独立性;将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职工的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每年度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形成书面报告,根据对内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八)建立内部控制的绩效考评,实行问责制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建立具有科学性的内部控制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将审计考核的结果同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年度考核相结合,奖罚分明,追踪问效,造成经济损失要责任人赔偿,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以落实。

(九)加强外部监督指导,促进单位规范化管理

上级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不能完全放手科学事业单位自我约束、自谋发展;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考评结果要作为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和任期经济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进行协同工作。伴随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在行业以及市场环境中的不断变化,对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及时的完善和整改,更好的实行内部的控制。要针对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探索一种科学、高效、监督性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地运行,推进事业单位的不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丽.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经营管理者, 2012(17)

[2]王娟.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1)

[3]陈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31)

[4]刘艳红.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与对策研究[J]. 学理论, 2011(35)

[5]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

上一篇:浅谈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后成本核算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