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绿道网络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25 10:05:10

西咸新区绿道网络建设研究

摘要:针对西咸新区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的特点,系统分析研究了绿道的起源与发展、绿道的功能、绿道网络的设置要求,探讨了绿道网络在西咸新区的建设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西咸新区;绿道;绿道网络;建设;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绿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有不同含义,广义上的“绿道”是连接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现代绿道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公众对环境与文化价值提升的结晶。目前,人们普遍接受埃亨(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绿道在欧美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绿道规划思想可追溯到16世纪,西方国家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是奥姆斯特德(F.Olmsted)等人于19世纪中期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的林荫大道。我国的绿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 000多年的周代。古蜀道翠云廊是我国古代绿道的典范,比美国的林荫大道早将近2 000年。

国外一般从用途和尺度角度对绿道进行分类。从用途上绿道可分为城市河岸绿道、娱乐绿道、自然绿道、历史风景绿道、综合网络状绿道等类型。从面积尺度角度,绿道可分为市区级绿道(1~100km2)、市域级绿道(100~10 000km2)、省级绿道(10 000~100 000km2)、区域级绿道(>100 000km2)等类型;按照绿道的功能作用可分为生物多样性绿道、水资源保护绿道、休闲娱乐绿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道4种类型。

国内俞孔坚教授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将绿道分为3种类型:沿河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

2 绿道的发展

北美地区是国际绿道规划与建设的发源地,现代绿道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其对于绿道的研究具有实践性,从设计理论到设计实例都具有借鉴性。

国际上的绿道规划建设发展先后经历了5个阶段,从早期的公园系统绿道规划阶段一直到现在的国际绿道运动阶段,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建成了无数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欧洲开始将生态网络 (Ecological Networks)、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等研究与绿色通道研究相结合,亚洲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绿道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以介绍国外有关绿道的概念为主,真正研究探讨绿道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方式则很少。国内的绿道建设的实践,主要在国土绿化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两个层面展开。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许多城市如深圳、佛山、成都、广州等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3 绿道网络建设问题研究

3.1 绿道网络的功能

3.1.1 回归自然,生态环保

绿道在建设过程中有别于市政道路,它一般不破坏原有地形和地貌,而是随形就势,因此具有明显的生态环保性。同时,它使人们骑车、散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舒适,远离汽车的污染和噪音,回归自然,享受美景,摆脱紧张工作的压力和烦恼。

3.1.2 绿色交通专用通道

绿道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非机动交通,也就是自行车和行人提供专用通道,人们在休闲放松的同时,也满足了一定范围内的通达需求。

3.1.3 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

绿道网络一般都是结合当地的山河湖泊及历史人文景观修建,通过绿道去体味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但提升了城市品位,还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其它城市无可替代的。

3.1.4 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增长

绿道网络建设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投资少,见效快,满足了大众多种休闲生活的需要,还能促进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增长均比较显著。

3.2 建设原则

绿道网络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态导向,尊重当地山水自然基底,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体现地域景观特色与文化传统,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确保绿道生态、环境、民生和经济等多方面功能的实现,同时应尽可能联系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节点及历史人文景观、城市公共空间和城乡居民点等人文发展节点,高级别的发展节点应作为优先串联的对象。

3.3 建设密度

自然生态区域的绿道网络密度宜为0.03~011km/km2,郊野区域的绿道网络密度宜为05~11km/km2,穿越城镇的绿道网络密度宜为09~13km/km2。穿行于生态郊野区域的城市绿道网络应依托滨水、山林、田园等自然要素,随形就势,保护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城市绿道串联主要特色村落时,可直接借用交通量不大的乡道、村道,但距离不宜过长。西安市可选择灞河、河沿线、秦岭七十二峪等景观带。西咸新区可在沣河、渭河沿线两岸,主题公园与社区之间,建设绿道。

3.4 建设标准

按照使用功能,可将绿道分为人行道、骑游道和综合游步道(人行与自行车骑行兼容)三种类型。

绿道宽度见表1。

绿道路面材料首先应就地取材,以现浇水泥混凝土、沥青路面、天然石材、预制水泥混泥土砖等材料为主,满足自然、生态、环保、耐久、美观、舒适、易维护等要求。根据具体需求及当地情况选取适宜的铺筑材料。

城市及周边运输条件好的区域,可采用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压印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生态、环保、美观、舒适的效果。成都建成的绿道,重要路段以彩色透水混凝土为主,辅以少量彩色沥青路面;非重要路段采用普通沥青路面;纯人行系统采用压印地面较多。

4 西安市绿道建设实例

4.1 灞河河岸绿道

灞河河岸绿道位于灞桥区西康铁路桥至陇海铁路桥之间的灞河两岸,左岸绿道全长3.1km,于2010年5月建成;右岸绿道全长3.4km,于2011年4月建成。两条绿道的宽度均为6m,其中2m(红色)为步行专用道,4m(灰色)为自行车专用道。两条绿道的路面结构组合均为上面层4cm厚透水水泥混凝土,下面层16cm厚多孔透水混凝土,基层为30cm厚级配碎石,总厚度50cm。雨水透至基层后,顺基层顶面直接流至两侧绿化带内。这两条绿道分别穿越了两岸的灞桥滨河生态公园,并串联滨河公园、堤岸及亲水码头等景点,折柳送别的古隋唐灞桥遗址及古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均位于绿道两侧,周围多处自然湿地、多种水禽栖息,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在此休闲放松。

4.2 南三环绿道

南三环绿道位于南三环北侧绿化带北边缘。西起子午路,东至朱雀路,全长4.76 km,宽度4m,路面结构为8cm厚C25水泥混凝土面层表面采用彩色压印艺术地面处理,18cm厚二灰碎石基层(重量比8∶17∶75),其下为土基压实,结构层总厚度26cm。

南三环绿带作为2011年西安世园会分会场,于2011年5月建设完成。此绿道主要体现了休闲、散步和交通功能。该绿道属于城市绿道,主要串联的是社区和城市公园,平时来此休闲散步的市民较多。

西安市的绿道建设刚开始起步,还没有形成网络效应,曲江新区二期已经规划了一部分绿道。西咸新区的开发与建设,正好为绿道网络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5 西咸新区建设绿道网络的研究与分析

西咸新区成立于2011年5月,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km2,建设用地272km2。西咸新区包括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共5个新城。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是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根据新区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分析研究,新区具备建设绿道网络的条件,绿道网络建设也是新区规划主题的最好体现。

5.1 沣东新城

在沣东新城可利用现有河流、农田、湿地等自然景观,结合主要交通廊道,建设绿道网络。规划上以15km2左右的建设用地为基本组团规模,在组团形成3种等级的绿色廊道,绿带宽度分别为40~60m,1 000>500m,>1 000m,同时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放大的生态斑块,形成有益于组团生态环境自我调节的城市景观格局。沣东新城的主要慢行系统,可以建成以滨河绿道和绿地绿道为骨架,串联主要节点的慢行系统,如渭河、沣河沿线可建设绿道;次级公园和商业中心可建设一般绿道慢行区。通过林带、水系、景观路建设的绿道,最终形成沣东新城的绿道网络,渗透到新城各个角落。

5.2 沣西新城

渭河、沣河、沙河沿线、湿地公园、中央公园、景观山、丰京遗址、优美田园小镇及工业园区是沣西新城的重要绿核,应在以上片区周边修建绿道网络,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结合的带状景观斑块+绿道走廊,供游人和骑车者徜徉其间。绿道网络采用的交通方式一般为步行、骑自行车,严禁机动车通行。在规划中,应根据旅游理念、运动特点和市民爱好,在绿道网络周边布设适量的小型广场、城市家具、休闲座椅、夜景灯光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健身、亲水、观赏、休闲的活动场所,赋予绿道系统新的“活力”。

5.3 秦汉新城

秦汉新城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聚集展示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田园示范新城。基于秦汉新城规划背景,结合秦汉新城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议结合秦汉新城的用地性质、产业布局和主要的旅游景点设置绿道网络慢行系统。将绿道网络慢行系统与秦汉新城的旅游开发项目相结合,共同展示新城的商业休闲、自然景观、人文旅游特色。绿道网络通过非交通性步行空间去引导步行系统设置,包括公园绿地、旅游景点以及连接性的城市绿带,通过绿道网络步行系统去组织秦汉新区的步行空间。

5.4 泾河新城

泾河新城规划在泾河中部弯道处结合两侧湿地形成新城绿化核心,在城市东部沿铁路线、包茂高速设置南北向带状绿地,在泾河两岸、泾惠渠两侧形成东西向生态绿化廊道。绿道网络可以在以上廊道布设,通过绿道网络将带状绿地与城区周边的生态绿地贯通,并与城市点状公共绿地相连,形成贯通全城的绿道网络。

5.5 空港新城

在空港新城规划中应首先布设绿道网络慢行系统,建立多层次绿道网络,满足旅游、休闲、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可以形成通行为主功能和休闲为主功能两个层次的慢行绿道系统,以此为基础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新城规划有两个生态功能区块,北部生态片区和环空港生态片区;北部生态片区的绿道网络应重点突出生态保育主题,环空港生态片区的绿道网络可结合规划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有大量公共绿地的休闲空间。

2012年4月绿 色 科 技第4期6 结语

西咸新区完全有条件建成我国第一个设有绿道网络的新区,让绿道网络成为西咸新区的一个重要特色,倾力打造生态化、田园化现代新都市。通过建设河岸绿道、自然绿道、历史风景绿道、城市绿道等形成多层次的绿道网络,提升西咸新区的形象和品位,延续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汉文化、古都历史等文化精髓,营造“安全、公平、便捷、连续、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在西咸新区绿道网络建设中,应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城市文脉,保护历史遗址区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交通和新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 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10.

[2]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粤建规函[2011]460号)[R].广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

[3] 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健康绿道规划建设导则[R].成都:成都市规划局,2011.

上一篇:生物多样性原则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禅学源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