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企业一线职工低工资魔咒

时间:2022-08-25 09:35:37

破除企业一线职工低工资魔咒

摘要:我省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过低已经成了一种诅咒。究其原因主要是外部机制不健全——政府调控滞后和力度小;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工会组织和一线职工话语权缺失。破除一线职工工资过低诅咒的对策,主要是以发挥政府和工会组织作用为核心的各种制度建设,包括成立最低工资专业委员会和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等。

关键词:一线职工 低工资 政府调控 工会作用

在我省,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过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性的难以解决的诅咒。我省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过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一、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过低的诅咒

1. 71.5%的职工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

近些年,我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掩盖了大多数职工工资偏低的事实,尤其掩盖了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过低的事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受企业经营管理层群体的高工资拉动表现出一个较高水平,但企业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远远低于平均工资水平。

2008年国家劳动保障部会同多个部委共同组成的“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课题组,对辽宁、浙江、湖北、广东和甘肃5省进行的调查(简称调查二)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职工中,工资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职工人数占71.5%,其中低于当地平均工资50%的职工人数占26.9%。见图1

低工资群体主要是一线职工,尤其是劳务派遣工和农民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加班工资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津贴,以及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但上述职工的工资没有完全剔除这些收入,如果剔除这些收入他们的工资比最低工资标准更低。

长春市的调查表明,若减去应该剔除的收入,职工实际所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人数占28%,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人数占15.8% 。这个比例大体适合我省。

2.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主要靠超额劳动

多数企业一线职工的工资增长,不是靠工资标准提高,而是靠超额劳动。许多工业企业制定的劳动定额不合理,定额标准过高,职工在法定劳动时间内完不成劳动定额,只有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定额,拿到正常的工资;要想拿到更多的工资,就得以牺牲自己更多的的工余时间和身体健康为代价,付出更多的超额劳动。

盘锦市的调查显示,“职工工资的增加多数是非正常的增长”,“在计件单价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只有拼命干活,超时劳动、通过加班加点才能拿到报酬或使工资有所增长。”

二、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过低的原因

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过低的根源,除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客观原因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政府调控滞后

政府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影响力不够,调控和监管滞后。

1.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

我省地方政府主要根据最低消费水平制定最低工资标准,除开始实行的几年外,其他年份即使一类和二类地区也达不到国际公认的最低工资应占社会平均工资40%-60%(韩兆洲等,2006)的比例,更不用说三类地区。2010 年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5个城市的一类和二类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连社会平均工资的30%都没有达到,经济最发达的大连市反而最低,分别为24%和22%。见图2。

2.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缺乏规范

政府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规定有些不具体,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操作性差,如企业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与企业一般职工工资水平的关系,没有规定具体倍数;有些规定虽然具体,但监管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如对许多企业不按照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加点工资问题,缺少调查研究,缺少监管和惩戒。

(二)企业规避工资法规

企业规避工资法律法规的现象比较普遍,至少有“七大招数”。

1.将法定最低工资作为起点工资

最低工资标准是政府制定的劳动力最低价格,是企业在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必须支付给员工的最低工资报酬。但许多企业不论经济效益好差,一律将法定最低工资作为起始工资标准,歪曲政府最低工资制度的本意。

2.不支付加班工资

企业一线职工加班加点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中直企业,特别是建筑、商业、餐饮服务业,把国家法定的每周5天工作日改为6天,周六照常上班,但是不给加班费。平时延长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也不给加班费。调查一显示,54.40%的企业职工没有按照《劳动法》有关规定拿到加班加点工资。

不少企业虽然对在休息日、法定假日上班的职工支付加班工资,但不按照法定标准支付,而是降低支付标准。

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683 家企业调查( 秦佩华,2007) , 80%的企业存在多数或部分员工经常加班的现象;10.77%的企业有加班补偿规定但从未执行;33.46%的企业根本没有加班补偿规定, 更没有支付加班报酬 。

3.永远使用“临时工”

在绝大多数餐饮服务业和零售业,除个别技术人员外,永远使用“临时工”,永远不签劳动合同,员工雇佣几个月后就辞退,然后再招聘新人,永远不让员工结束“试用期”、“见习期”。

4. 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有些企业虽然与一线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不到两年就解聘,以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岗位空缺通过招聘新人解决。

5.制定过低的计件单价

有些企业以极其低廉的单价实行计件工资制,迫使员工每天超时工作, 否则就得不到标准工资。

6.故意拖欠工资

有些企业有意拖欠职工工资,建筑行业最为严重,农民工是主要受害对象。

7.不执行国家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规定

一些企业有意规避特殊情况下支付工资规定,在因企业原因停工时期、在医疗期内的病假时期和女职工产假等时期,或者以“实行计件工资”为借口不支付工资,或者少支付工资。

(三)工资共决机制不健全

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最重要的工资“共决”机制。但我省工资集体协商尚处于“起步”阶段,作用十分有限。研究其原因,一是民营企业工会组建率低,二是强资本弱劳工,存在不协商或者协商走形式以及协商后企业不执行等问题。

上海市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覆盖的企业和职工数量分别只占全部企业的10.16%和职工总数的19.69% 。其他省市可能更低。

(四)一线职工话语权缺失

一些企业在制定工资政策时,多为企业单方面的行为,由人事劳资部门起草方案,行政直接确定,不交职工讨论;即使拿到会上讨论,也是走过场,一线职工难以享有话语权。由于企业不积极主动宣传工资分配的相关政策,职工难以知道自己的工资构成标准、发放的依据等,职工知情有限。

(五)行业协会职能缺位

本来,行业协会具有制定劳动标准和劳动定额的职能,但目前行业协会大都不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标准,劳动标准、劳动定额基本处于企业自行决定、政府放任自流状态,影响了企业职工劳动价值的科学衡量。

三、破除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诅咒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责任机制

1.建立政府促进职工工资增长责任制

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对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目标,建立目标指标评估考核办法,定期公布各地考核目标达成情况,并将其与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评先、授奖、晋升挂钩。

2.建立省工资委员会

建立省工资委员会,由省人社局、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省企业联合会、省工商联以及社会知名专家等多方人员组成。工资委员会的职能是研究提出实施积极的工资政策建议;评估核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指标达成情况,报省政府审定;加强各方面联系和协调,共同指导、组织推动全省关于工资分配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3.省人事厅更名劳动关系处

省人事厅和劳动厅合并之后,把原属于劳动厅的工资处撤消了,其职能划归到劳动关系处。传统的劳动关系处主要负责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从名称上看削弱了对企业工资指导和调控的职能,也不利于工作,应更名为劳动关系与企业工资处。

4.省总工会恢复工资工作委员会

过去,省总工会设有工资工作委员会,但后来撤消了。职工工资是工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更以工资为主要内容。为了加强工资工作,省总工会应该恢复工资工作委员会。

(二)强化一线职工和工会的话语权

1.强化一线职工话语权

企业的一线职工是工人阶级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保证他们成为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一线职工对涉及自己工资收入和其它合法权益问题,应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共决权。企业职代会是一线职工话语权的平台,应该重点强化职代会作用!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应增加一级职工代表比例。

2.强化工会话语权

在制定有关职工工资收入和其他权益的政策法规时,增加工会话语权。

在强资本弱劳工严重的时期和地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在制定有关职工工资收入和其他权益的政策时,赋予工会代表一票否决权。

对侵犯职工工资收入和其他权益的案件,本级工会和上级工会工会可代表职工。

(三)健全最低工资制度

1.成立省最低工资制度专业委员会

成立省最低工资制度专业委员会,由9人组成,其中工会代表和企业代表各3人,政府代表1人,中间人士(含专家)2人。最低工资制度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向政府提出具体最低工资标准的建议。政府采纳或不采纳最低工资制度专业委员会的建议,须向省级人大常委会说明理由。

根据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辽宁省民政厅关于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的意见》的通知(辽委办发〔2011〕1号),关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可由社会组织履行的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规定,最低工资制度专业委员会主席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会或副会长担任,或者由省总工会有关领导担任。

2.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逐渐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相当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

3.完善工资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企业在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之前,必须遵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履行民主程序,并到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4.对违反最低工资制度的处罚

最低工资被通俗地称为“工资地板价”,是能否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临界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最低工资可称为“威胁工资”或“危险工资”。企业违反最低工资制度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劳动者所得工资未达到最低工资标准时,有申请仲裁或向法院的权力。其次,各级工会组织有代表工资权益受侵害的劳动者申请仲裁或向法院的权力。再次,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责令企业及时补发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并按所欠工资的3至5倍支付赔偿金(辽宁省原规定1-5倍)。

5.实行最低工资边缘标准备案制度

将高于最低工资标准10%以内的工资标准确定为“最低工资边缘标准”,对企业确定“最低工资边缘标准”的程序和职工范围实行政府备案制度,纳入政府重点监控范围。

(四)健全其他工资制度

1.健全工资指导线制度

认真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备案、审核制度。企业应根据政府工资指导线30日内,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制定落实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并向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国资部门对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进行审核,企业按照经备案、审核后的实施方案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可据实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税务部门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2.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

国有企业企业安排年度工资增长时,职工平均工资不增长的,企业负责人(指企业经营者及领导班子成员,下同)工资亦不能增长;企业工资增长达不到工资指导线要求的,要同比例扣减企业负责人收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本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企业负责人收入增幅不得高于本企业职工工资增幅。

除经批准实行规范年薪制管理的负责人外,企业负责人年度税前实得工资收入,按不高于本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6倍确定 。

(五)建立一线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1.一线职工(除企业中层及中层以上职工)年度工资增长幅度不得低于本企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2.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企业,其在岗一线职工的年收入增长幅度不能低于本地当年工资增长指导线;微利、亏损企业在不出现亏损或不增加亏损的前提下,按工资增长指导线下限或物价涨幅增加一线职工收入;一线职工收入长期未增长的企业,采取统筹帮扶等办法增加职工工资。

(六)增加两项工资统计指标

为了避免“平均工资”掩盖大量职工低工资的问题,增加两项工资统计指标:一是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指标,二是企业经营者年薪收入指标。增加的目的是了解和控制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避免差距过大。

(七)加强劳动定额管理

1.成立省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

成立省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成员由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劳动定额管理专家组成。省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制定全省劳动定额管理指导性规划;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劳动定额政策提出建议咨询;指导各行业协会成立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及其工作;指导各行业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制定本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并进行备案;审批和公布各行业劳动定额标准。

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主席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会或副会长担任,或者由省总工会有关领导担任。

当前迫切需要制定新行业、新工种劳动定额标准,修订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

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省劳动标准专业委员会。

2.加强对企业劳动定额的监管

政府规定省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行业、工种劳动定额标准对企业具有约束力,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应根据行业标准业核定计件工资单价,企业自定的劳动定额标准不得高于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劳动监察部门将省劳动定额专业委员会的劳动定额标准作为执法检查的依据,遏制企业随意制定劳动定额压低工人工资的行为。

(八)规范劳务外包派遣机制

《劳务派遣规定》,规范劳务派遣行为,明确准入条件,进一步明晰“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岗位,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异地派遣的社会保险等进行具体规定。明确同工同酬实施办法,保障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收入平等权。加强监督检查。

上一篇:辽宁省职工社会保障调查报告 下一篇:汪汪汪“狗狗奥斯卡”元年大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