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建筑

时间:2022-08-25 09:10:33

全球化时代的本土建筑

中国本土建筑具有难以替代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建筑设计在全球化文化浪潮中岿然不动的魅力。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在适应全球化的同时又需要保持“本地性”,建筑如何去体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个问题,把本土特色转化为一种全球趋势。

今时今日,中国的城市结构和城市轮廓在变化着,最为普遍的商业性建筑都具有一种不同于前一个经典“建筑时代”的特征。各式各样的新颖建筑拼贴在长安街上,与原有的建筑交错混杂,构成了一种新的形态。城市犹如一个生命体,它随着时间的变化,定会经历许多犹如由生长、繁盛到衰老的变化。在城市的生长中,建筑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凝聚着文化又彰显着文化,既归结了文化又推动了文化。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组成细胞,那么建筑设计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会穿越意识、穿越文脉和文化的层叠,直接抵达知觉。一座城市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特色就是通过一个个建筑设计体现的,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因拥有标志性的特色建筑作为城市名片而闻名世界,公众通过了解建筑的意义价值来感知文化。

世界在变,城市的功能在变化,人们需求的建筑也随之改变。动则生存,但生存的前提是运动的肌理和结构,这就是历史、文化和精神。一个没有肌理和结构的运动只能像浮萍,也就无所谓生存。建筑的文化策略就在于强化这种肌理和结构。拥有现场性及与特定地域和时段有关的针对性,建筑与城市环境及所代表的事物产生互为依存的关系,走出它的静态情状走向变动的城市,走向它的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建筑文化形式就是通过建筑以最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然,建筑不是在自身范畴内的自言自语,而是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城市的发展也要通过许多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达到防灾、生活质量改善、产业竞争、小区生活维系、都市景观提升等有利于城市继续发展的结果。

建筑是城市的细胞、文化的语言,能传递给人最直观的文化感受。同时,建筑又是文化的容器和内涵,包罗生活方式的种种元素。建筑可以说是文化的晴雨表,身上刻着时代的痕迹,光阴荏苒中展现着文化的阴晴圆缺。当下,中国既需要能创造城市未来的建筑,也要有和城市的历史、文脉契合贯通的建筑,用时间能验证它们的价值。

上一篇:建筑和社会息息相关 下一篇:生态财富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