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无知、史学家的失语与档案馆的责任

时间:2022-08-25 08:31:08

媒体的无知、史学家的失语与档案馆的责任

照理说,眼下许多行当都心浮气躁,媒体偶尔露点怯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属奇闻异事、明星花边也罢了,事情却偏偏涉及国家尊严和历史事实。

前不久,国内众多媒体很为一件事激动,即瑞典仿古船“哥德堡”号到达了广州。媒体这样说,为欢庆“哥德堡号怀着260年前的梦想,驶向海洋,驶向东方”,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坚持把广州作为访华的第一站。广州方面也热情如火,“为迎接哥德堡号将进行为期四周的‘全城狂欢’嘉年华”,活动亮点多多。媒体为显示其报道有学问、有深度,又加上一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许多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不同,哥德堡号从来没有在中国参与过鸦片贸易!”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不是的。成立于1731年的瑞典东印度公司,不仅直接参与了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且是始作俑者!1767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大班雅各布・哈尔,从印度金奈港向该公司的两个广州大班格历尔和格鲁伯,发送了150多箱鸦片,这些鸦片被偷运进广州并成功出手。倒是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就连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也难望其项背,因为后者在当时还没有开始走私鸦片的恶行。

我们也注意到另一个史实:哥德堡号的确没有参与过往广州走私鸦片。原因很简单,不是其操纵者德行高尚,而是它航行三次便沉没了。无庸置疑,哥德堡号根本不能成为其母体瑞典东印度公司的遮羞布。

无风不起浪。国内一些媒体拼命往一个曾经走私鸦片的外国公司脸上贴金,所依据信息又来于何方呢?媒体也承认:是负责哥德堡号项目的瑞典东印度公司(简称SOIC)。很显然,是我们的媒体中了瑞典东印度公司遮遮掩掩、移花接木的“奸计”。

有学者曾讲,“从纯学术角度出发,研究成果是由国内学者做出,还是由国外学者做出,并不是一件什么打紧的事。”但是,这里有一条底线必须遵守,就是历史研究成果要符合历史事实。尤其涉及国家尊严、民族感情的历史,万万马虎不得。

透过国内媒体对哥德堡号广州之行宣传这一件事情,我们去批评媒体浅薄和无知似乎有失公允。因为术有专攻,历史研究的主要责任该由历史学者来负,我们总不能让老记们谈“史”色变,整日条分缕析去苦苦求证吧?如果责备老记们,他们肯定一脸委屈:来自国内学者的声音式微甚至没有,我们只好去接受SOIC们的宣传文案了。

板子往下打就该是国内的历史学者了,有人说过:“在近现代史的研究上,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界的研究显得苍白,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外同仁。”“近现代史发生在中国,但研究在国外”。(乐毅:我们不能在近现代史上丧失发言权,《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21日)这“种种原因”都包括什么呢?这不禁使笔者想起了史学家沈志华的一席话:“档案,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那就是粮食啊。”开国际会议时,“中国学者不止一次地被人问起:你们的论文为什么很少用自己国家的档案?”(冯:让历史露出真相,《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28日)

看来对媒体的无知、史学家的失语,档案馆是负有重要责任的。这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开放档案条款的贯彻执行问题。早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在档案利用上就和世界接轨,即实行开放档案政策,1987年又用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应该说,这一重大决定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出的。但是,我们有的档案馆在开放档案问题上,总有一些不自觉和不情愿,有的不能科学全面地处理保密问题,有的认为“我”档案馆保管的档案,让你知悉后出了书,这是亏本的事情,尤其是让外国人出了成果,内心更感不平衡。岂不知历史是靠档案来书写的。我们不公布史料,SOIC们就要公布甚至断章取义、杜撰史料。久而久之,历史结论会偏向何方,这是不言而喻的。

愿档案界的同仁在对待档案开放问题上,多从国家根本利益上去考量,依法有序,积极认真,还要增加一些紧迫感。

上一篇:留住古陶历史 传承地方文化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中档案资料质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