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突发[心绞痛]

时间:2022-08-25 07:23:24

晚上八点多钟,一位50来岁的女病人,因为突发剧烈的胸闷憋气已近一小时,被她的丈夫送到了急诊科。

这种患者,医生护士们见得多啦,立即进入紧张有序的工作。

病人表情痛苦不安,血压110/70毫米汞柱;心率104/分,齐,没有杂音,心电图检查发现有窦性心动过速和ST-T段的改变,但不见心肌梗死的图形。鉴于患者的症状较重,她被留在急诊室观察,并立即取血查酶,同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在此之后,医生又多次为病人复查心电图及酶,都没有发现重大异常。病人被折腾了一夜,不但没睡觉,而且因点滴硝酸甘油而头胀头痛难受。

病人的丈夫焦急地通宵陪着,打听到我上午有门诊,即挂号后用轮椅推病人前来。

研究了所有心电图,确无心梗图形。查体:心率、血压正常。但病人表情痛苦、沮丧。我问她:“您心里是否有什么委屈?”只见病人目光呆滞、两眼含泪,突然放声大哭。

原来,昨天下班前,单位领导莫名其妙地把她批评了一顿,她感到十分冤枉,又无法解释。闷闷不乐地离开机关,一心想回家后向丈夫倾诉,发泄一下。完全意外的是,回家刚开口,又被丈夫责怪了一通,堵回去了。这才突然出现了上述症状。

病人哭诉后,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再问她,症状居然消失了,丈夫也松了一口气。二人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一场来势凶猛的急病,就这样“轻松愉快”地解决了。

可以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呢?那就是,对病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关系认识不足。

应该承认,急诊科的医生护士们工作很负责。他们为患者又是做心电图,又是查血清酶,又是输液。一夜不知紧张地巡回观察了多少次,生怕由于偶然的疏忽,漏诊了急性心肌梗死。因为他们都知道,对这种病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处理。只可惜,他们虽然多次询问病人症状是否减轻,但却从没设法了解一下发病的原因和经过,更没工夫了解病人有什么“心事”。

客观地说,急诊科确实忙,医务人员心里的重点是,不能耽误了输液、打针和其他抢救措施。没有顾得上问一些“琐碎”的小事,似乎也算不得什么大错。可是,从这个病例看,如果早些弄清她心中的委屈,及时进行宽慰疏导,也许不用费多少劲儿就“风平浪静”了。

从家属的角度看,为了不耽误急重病情,送病人来急诊当然是对的。但应该讲清发病经过。病人自己,也许觉得说这些有点难为情,不光彩。其实,对医务人员不必有太多的顾虑。特别是,在初步检查除外了心肌梗死后,把情况说得详细些,对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有两个“心”。一个是作为血液循环动力的心脏,另一个是指心理行为、精神情绪、思想意识等。这两个从功能和定义上说都完全不同的“心”之间,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互关系。不但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可能使人的心情受影响,反之,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也可引起心慌、胸闷、憋气等类似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

临床诊断的难点之一,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病因之间,有时存在十分复杂的关系。古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早就指出:“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比如,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就很像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实际上是情绪激动所致。

询问病史和叙述病史,是医生掌握病人情况的重要步骤之一。老一辈医学家们经常强调说:60%~70%的正确诊断,是医生通过病史和查体得到的。

近些年来,随着许多高科技成果用于临床,给临床诊断治疗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有些医生和病人却过分重视特殊检查,忽视了病史、查体等基本要素。这些,应该说是一种偏差。通过本文的叙述,希望能提请大家一起注意。不但医护人员要重视询问病人,病人和家属也应尽可能把病史说得详尽些。离开病史,迷信特殊检查结果,不仅可能在诊断上走弯路,而且还可能被引入歧途。临床工作中,这种教训并不十分罕见。

上一篇:孩子轻生为哪般 下一篇:前列腺炎为何顽固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