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课堂浅析

时间:2022-08-25 06:58:06

实效课堂浅析

摘 要:所谓“实效课堂”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要实现课堂实效,教师要用个人魅力紧紧吸引学生,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实施积极的课堂评价。

关键词: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57-01

当下,建设“高效课堂”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提倡,各个学校也纷纷行动起来,努力使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但是,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离“高效”还相去甚远。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课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无止境的追求。而目要让一线无数的普通教师在课堂上实现“高效”,显然让教师们力不从心,望而却步。笔者认为,应该降低要求,让课堂教学先从“实效”做起。所谓“实效”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要实现课堂实效,得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教师个人魅力紧紧吸引学生

怎么样的课堂才算有魅力?我认为教师个人的魅力至关重要。这里说的“魅力”不仅指教师个人优雅的气质,幽默的言谈,宽容大度的胸怀,更是指教师对学科的热爱、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教师对学科的热爱及钻研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感染,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一开始可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去做。如在学四年级下册课文《一双手》前,就可以让学生课前观察各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的手,并想一想他们的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二)认真听课的习惯。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三)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四)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五)上课记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

三、课堂改革要从形式走向实效

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而课堂的本质是教学。近年来,有许多观摩课又是表演又是唱,精彩的电影片段、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整堂课形式多样,花花绿绿,好不热闹。课堂的始终被活动和多媒体占据,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用演示代替思考,对于问题的解决学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看似轻松理解,实则浅尝辄止,学生没有经过深入思考,没有亲身体验,学习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了。

还有些教师一味地模仿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模式,不管是不适合学科特点、适合学校实际,生搬硬套,为模式而模式,致使课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类似这样的课堂只注重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规律,不符合教育规律,当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适当选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但活动的本质是为了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也是实效的。

四、评价要多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简短、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的对话热情得以延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立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多元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出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误区,评价目标要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自评,还可以是互评。评价不再是统一的模式,而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前进。以多元评价为每一个学生找回自信,使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激励学生乐学、善学、会学。

上一篇:正确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下一篇:关注学生需求 创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