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调整高三第一轮复习应对全国卷

时间:2022-08-25 05:30:42

探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调整高三第一轮复习应对全国卷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也不断调整。为了有效应对全国卷的到来,高三历史教师也要适当调整高考复习,强调核心知识,把握核心能力;扩大课外知识辐射面;强化知识框架构筑的系统性和可扩展性;注重学生独立应对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调整 全国卷 新课标 核心知识 知识框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21

2015年3月8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明年扩大七个省在高考中使用国家统一试卷。这表明明年将有25个省将在高考中使用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就这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给高二的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如教材版本不一致问题如何应对,全国卷难易较地方卷相差几何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一轮复习应该如何调整。对于这些准高三学生来说,一轮复习是至关重要的,是一次全方位的温习知识,有目的地把握考点,系统性地构建框架形成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许多学校陆续进入或已经进入一轮复习。如何应对这迫在眉睫的问题呢?作为准高三教师,我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差别,本着“事异则备变”的原则,认为准高三第一轮复习方略也应该做出相关调整。

在把脉全国卷之前,我们首先应对地方卷的特点做出归纳。对于还在使用地方卷的专心教研的教师而言,地方卷的特点应该是了如指掌。就我个人认为,地方卷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比如,2010年福建文综卷的第24小题就是以茶叶为题材: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又如,2013年,福建文综卷第16题以朱熹的《漳州劝农文》为题材。其二,有较明显的地区教材的痕迹。个别题目或答案甚至直接取材于教材。比如,浙江师大附中的一位教师就对2015年浙江卷发出“答案为了降低难度而取自课本,又不免过于拘泥教材”的感叹。其三,主导的方向是由各地出台的考试说明为基准。各地的考试说明虽然皆以大纲准绳,但是在取舍上又大相径庭。众所皆知,使用地方卷的各省选修专题选考上就是各不一致。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充分备战全国卷,就必须对其有深刻认识。仔细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我们不难发现其命题的某些共性。其一是“以本为本”。这里的“本”是什么呢?是《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考试大纲》。由于全国卷的通用性,考纲作为其命题的根本依据自然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其二是知识辐射广泛。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材料基本都是取材于教材之外的材料,答案设置也不以某版本教材的表述为依据。这或许是为了体现命卷的公平性吧。其三是注重知识应用的灵活性。重视知识的运用是全国卷的最大特点。这也是许多考生认为全国卷比较难的原因。

由于地方卷和全国卷存在的巨大差异性,我们准高三的教师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须做出适当调整是不言而喻的。为适应高三全国卷的新形势,我认为新高三的一轮复习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调整一:强调核心知识,把握核心能力

哪些是核心知识?什么是核心能力?答案是明确的: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的知识就是核心知识;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的三维能力就是核心能力。过去,我们高考复习围绕的是地方出台的考试说明,在这更替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更换使用全国新课标考试大纲作为复习的准绳。当然,要真正落实“把握核心知识,掌握核心能力”光靠翻阅考纲是不够的,需要深刻领会它所包含的精神。比如考试大纲对选修这个考点的要求,具体到要求的各细节知识点是什么;每个知识点要求把握的能力程度怎么样;要培养怎样的情感价值观。在知识的分析解读上不能有地方偏见,不能根据地方来主观取舍知识点。真正做到以全国大纲为纲。原来的地方卷,总喜欢强调地方特色。比如,福建省的教师在复习林则徐和严复等相关知识时总是会更多的展开,更细节的分析。在全国卷的形势下,这些“惯性”就有必要克服了。

调整二:扩大课外知识辐射面

为深刻把握核心知识、运用核心能力,新高三历史教师还应该适当辐射课外知识。必须强调,这种知识扩充绝对不能偏离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这种补充必须是有的放矢的。第一,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不可随心所欲。一方面可以深入分析五大版本的教材,寻找其共性和特性进行适当补充。2015年全国卷的使用将达到20多个省份,其命题自然也应当各版本的教材,把握教材兼得共性和特性,避免有所偏薄。因而适当补充强调一些教材间共性的知识,扩充个别版本教材的闪光处不失为补充的一个好方向。另一方面,关注历史研究前沿,围绕核心知识辐射相关领域做适当的拓展。在这方面恰如其分的辐射,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高度,也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深度上应该是点到为止,不可本末倒置,高谈阔论。补充的目的不是把握补充知识本身,而是有针对性的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涉猎课外相关知识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调整三:强化知识框架构筑的系统性和可扩展性

构筑知识框架是为了统领知识,系统化知识框架可以有效、灵活地运用知识,实现学以致用。这是全国卷的一个较为明朗的能力要求。尤其是对那些生疏材料的阅读和处理能力就是建立在对考纲课表要求的知识有系统把握的基础之上。

应该强调的是系统性的框架不是拖沓冗长的框架,而是可扩展的框架。那么,如何构建这种系统的活性框架呢?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框架是学生的框架,构筑框架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自己,甚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框架(符合自己的思维模式,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框架)。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构筑的框架,这样对他们来说这个框架才具有活性。其次,教师必须在宏观上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让框架不要背离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再次,这个框架必须是经脉发达,有干枝强劲的框架。比如,我们可以时间为主脉络,以核心考点为强干构筑框架。

调整四:注重学生独立应对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于刚刚使用的全国卷的考生来说,试卷总会有那么一点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很容易导致浅尝辄止,打乱他们正常的思维能力。为培养这种能力,我们首先必须加大复习中的全国卷真题的引入量,并要给足学生独立应答的时间,让学生逐渐克服全国卷的陌生感。其次,教师还要增强学生分析材料和问题的能力。做到明确“三性”:材料信息提取的完整性,问题要求的明确性,选项之间的区别性。

全国卷下的高三复习学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教师更是要事异则备变,适时对教学做出合理调整。我认为,在新形势下我们复习课堂时时处处都要体现考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对自己的复习方案做出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为高三学生考出好成绩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海筠.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J].试题与研究,2008(35).

[2]吕准能.七载修炼 八年收官――2015年浙江文综高考历史赏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8).(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采煤机电气分布式控制系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