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美的深处

时间:2022-08-25 05:04:39

语文是一种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分别对应直觉感受层次、自在领悟层次、精神升华层次。借用李先生的三个层次论,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我们是否可以用三重境界来观照这种“美”的层次。当然,这三层境界的美在课堂上绝不是平面的铺设,而应该是立体的构建,不是跳跃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润物无声般的文化滋养后的逐级攀登。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用美丽的语言文字丰满课堂

语文课堂的基点是语言。语言放于首位,置文化于重点,这种排序是对于语文课堂的本质的认识。汉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美,这种先天的美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基点。课堂上要将文本的语言,像玩戏法一样,或者就像玩魔方一样,反复地进行处理,让学生在娱乐中玩赏语言,在“语言的狂欢”中体会到汉语的生命力和美丽感。

[课堂扫描]《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老师边深情款款叙述,边在黑板上画波纹:“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黑板上来,我们看,文字原来真的会跳舞,你瞧,海鸥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飞,在起起落落中人鸥共舞,文字像水纹一样舒缓延展;在海鸥送别老人的时候的飞,在盘旋、急速、肃立、炸雷似的漩涡中,文字跌宕起伏;同学们聚焦到那一个个特写的海鸥的飞,则好像这水波中荡起的一圈圈涟漪,有特别的深情……原来文字可以这么形象,原来文字可以画画,可以歌唱,可以舞动,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随着教师的叙述和板书,儿童眼眸慢慢绽放出那种无与伦比的光彩,兴奋、惊喜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

文字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唱歌,可以跳舞……让语言掷地有声地溅落在课堂上,让学生惊奇,这样的惊奇自始至终饱含着师生对语言的揣摩和玩味,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情境之下的儿童带来的正是生命最直接、最真实、最强烈也是最单纯的表现。在这样的一种“语言的狂欢”中,孩子们走向了语言的深处。课堂在美丽的语言文字中通向美的深处。

二、在心灵的互通中走向情感的深处。用真实的情感滋润课堂

杜威曾经大声呼吁:“让我们给孩子一个情感化了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富有情感的生活吧!”

[课堂扫描]《鸟的天堂》课堂上,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蕴含生命和绿色的榕树,使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也爱上了这里的鸟,你看,在他的耳际里,画眉鸟的鸣叫成了悦耳的歌声,既然是唱歌,就该有歌词啊,鸟儿们可能在唱些什么呢?学生在略想一下后,有孩子说:“它们在表达美好的心愿吧!”有孩子说:“它们肯定在诉说感激之情,感谢这里的农民,感谢这里的游人。”还有孩子说:“也许,它们也在赞美这‘鸟的天堂’呢!”……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进一步深入请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那“鸟的天堂”去听听它们在唱些什么,回来后也学着唱一唱,也可以就说歌词。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充满创意地“学”唱鸟曲,或念歌词,课堂异常活跃,异彩纷呈,“美”静静地流淌在课堂。

由鸟鸣联想到写歌词,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个情境,搭建儿童、文本、作者心灵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在富有童趣的编写歌词中,在轻松愉悦里让真情自然流露,体验到了自然和生命的和谐之美,走向情感的深处。课堂在真实的情感滋润中通向美的深处。

三、在自由的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用深度的思维润泽课堂

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指出,要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课堂扫描]《狼和鹿》的课堂上,老师先以一连串的问题追问学生:谁才是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罗斯福总统为什么要下这样一道命令?这是一道怎么样的命令?一下子学生疾恶如仇般声讨和数落罗斯福总统的狂妄、独断、多事、无知。这时候,老师又以一个360度的思维大转弯追问学生:罗斯福总统真的就那么狂妄、独断、多事、无知吗?这时罗斯福总统的资料出现在屏幕上。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沉默了,但思辨之光随即进发,纷纷跃跃欲试,积极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辩护与拨乱中,在酣畅淋漓的表达中,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罗斯福总统的决策失误是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所致。

课堂上,儿童走进了教师设下的一个又一个的思辨训练场。这个训练场给了儿童一个自由的思辨空间,在对“狼和鹿的善与恶”“罗斯福的对与错”等问题的思辨中,儿童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审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定式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自由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处。课堂在深度的思维润泽中通向美的深处。

四、在心灵的构建中走向精神的深处,用人性的光辉照亮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堂应是养育学生人性的殿堂,找到精神家园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展示真实的生命活力,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课堂扫描]《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上,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通过对时而充满憧憬,时而幻想破灭的小女孩的行为、表情的表演,通过凄凉音乐的渲染,学生自然发生了移情,把自己想成文中的小女孩,去体会她的饥饿、寒冷、希望、悲伤。学生不由自主地比照自己的生活,产生悲悯、同情的感情,使他们经历了一种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渴望与痛苦,更理解了生死这一永恒的人生主题。

课堂中,教师创造了一个情景场,让儿童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虽然许多东西马上毁灭了,人物事件也会很快消失,但它们实际上却在学生的心里活着,延续着,占据着他们的精神空间,成为将来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学生的内心获得生命质量和生命情趣的喜悦,这才是拥有完满的健全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走向精神的深处,人性的光辉才能照亮课堂,进而通向美的深处。

你看魏星老师的《水》由感觉入手,在言意的和谐发展中,在“苦”与“乐”的感悟中,让儿童的人生态度悄然成长;祝禧老师的《牧童短笛》在“牧童短笛信口吹”和“城里的孩子”的对比阅读中,在自由田园生活与烦躁的当下生活反思中,儿童的生活认识悄然转变;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在细节探究中,让儿童爱的方式悄然改变。润物无声,默默提升,悄然成长,这大概就是审美化课堂教学之“大美”,这大概就是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同样,语文课堂也有一种大美。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中寻找那条通向美的深处的路径,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向美的深处迈进。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上一篇:迎接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波 下一篇:丰富职工文体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