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拐点猜想

时间:2022-08-25 02:45:47

新华社在国庆期间连续发文指,内地楼市从十月后,面临大幅下跌的压力。目前楼市的基本现状就是,1、成交持续低迷,购房者“只看不买”;2、一、二手单位存货达到历史新高,“以大幅降价来换取成交量、套取现金”看来势在必行;3、房贷资金链持续紧绷,回笼资金压力倍增。

还有只见紧而难放松的“限购、限贷、限价(如深圳)、房产税、保障性住房、对地方官员监督问责”等“六大利器”,在楼市上空持续高悬。笔者的基本结论是,如果调控政策未来不发生大变动、大调整,一线城市楼价或许会出现“拐点”,之后再有可能是,缓缓的出现下跌趋势。

笔者还未明显感觉楼市将要大幅下跌,有两个主要理由就是:以一线四大城市为例,到眼下为止,还未真正出现事实上的楼价“拐点”。媒体上最近几近泛滥的拐点之说,其实更多只是一种愿望与“喊跌”而已;在业界,有关楼价在高位向下的“拐点”,一直争议颇大,迄今也未见统一认识。

以楼市“拐点”论而言,高呼拐点已经到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媒体的看法和意见。既然在楼市拐点如此重要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业界至今没见统一,且又与媒体的观点有悖。要说楼市会大跌,不是笔者否认,而是需要对此做耐心而仔细的跟踪与观察,完全不需要这么着急的下结论。

到目前为止,一线四个城市平均楼价,连见顶与否尚有待观察,何来的楼价下跌?各地的成交量确实是一直都有下跌,跌得很厉害,但均价见顶与否?并不能确定。包括官方媒体在内,大家都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八月份70个城市最新的楼价涨跌数据,各自做出不同的解读和研判。但最新的“金九”(九月)数据,并未给出明确下跌的信号。

近日,以建行带头,上调房贷利率之举,就为媒体的“看跌楼价大合唱”火上浇油。之前,北京建设银行部分支行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到了基准利率的1.05倍。上海、广东等地有一些银行也是分别上调了首套房的贷款利率,幅度大约在1.05至1.15倍的水平。建行此举被市场解读成:1、银行开始看淡楼市;2、是楼价拐点向下的重要信号;3、调控政策终于又再次祭出重拳。

其实,建行调高房贷利率,应该与上面的三种乐观看法都不太相干,而应该是银行自身的一种纯市场行为。从2004的年10月28日起,央行就取消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上限,但存款利率依然严格管制,各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自的头寸来灵活掌握。央行给与各家商业银行这种权力,这些银行当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谋求更大利益,何乐而不为?

近一两年,不仅是个人房贷,很多中小企业贷款拿到的都是10%以上,这种事实上并不便宜的贷款利率,即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再加几个百分点,而不再是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这样平,就是商业银行贷款差别化的具体反映。

在2009年底时,也是建设银行将房贷基准利率打7折的“行情”与规矩带头上调,今次又是建行。按照该行自己的话来说,还是在根据贷款客户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贷款利率政策。也是该行在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借鉴同业做法及考虑到风险防范情况,继续实施客户区域差别化政策。

这一轮宏观调控,央行已经12次上调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保证金也纳入存款准备金收缴范围加剧了银行流动性压力,各家商业银行的银根紧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自家额度偏紧、头寸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会争取更大的利润,上调贷款利率就是其最求利润更大化的具体行动。

但在银根如此紧绷之下,银行提高贷款利率,除了为自家谋取更多利益之外,还显示出银行还有更好及更强的外部需求。在这个风声鹤唳之际,银行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将贷款放给那些能够承受更高利率成本的客户,对银行自身的资产安全而言,也是利大于弊的事。

上一篇:梅安森:创新技术领跑煤矿安监系统 下一篇:亚玛顿:深陷多重危机 惨遭市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