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觑见”且“捉住”

时间:2022-08-25 12:23:54

明清之际的奇才金圣叹在其《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曾对写作时眼与手的作用作了精微的阐述。《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共八十一则,仅眼与手的作用就用了九则古“读法”一文的九分之一。“读法”中讲“文章最妙是此刻被灵眼觑见,便此一刻放灵手捉住”。“今西厢记若干文字,皆是作者不知何一刻中灵眼忽然觑见,便疾捉住,因而直传到今。”“圣叹深恨前此万千年无数妙文,已是觑见,却捉不住,遂成泥牛入海,永无消息。”金圣叹的“手眼论”是精妙的写作论,从新闻文体时效性来看,金圣叹的“手眼论”更有借鉴意义。

我于20世纪60年代末就做新闻工作,当时师长曾以“身在宝山须识宝”,教我应别具灵眼,可惜当时并未明白。80年代中期,我给电大新闻专业做辅导课时,也曾以灵眼之说“卖”给学生,那时也是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偶读“金评西厢”,金圣叹的“手眼论”使我心底突然敞亮。

新闻记者由于职业与工作的特殊性,确须具如金圣叹所说的“灵眼觑见,灵手捉住”的“异样手眼”。但怎样才能有异样手眼呢?金圣叹又说:“盖觑见是天赋,捉住须人工也。”能悟出“天赋”与“人工”的深意,是新闻记者具有“异样手眼”的关键。

“觑见是天赋”应有三层意思。其一,天赋给我的一双眼睛,必须发挥其在我特定职业中的功用。作为一名记者,应时时、处处都注意看,留心多方面的事,否则,有负于天赋,有损于事业。其二,天赋给我们的时机不可失去,必须抓住。发现新闻素材的时机并不一定在工作时间,有的在买菜的市场,有的在节假日的旅途中,有的还可能在上下班的路上,可遇而不可求,偶尔遇到的东西,说不定能成为写出大文章的素材。其三,觑须有见。见就是见地。要达到觑而见,就必须动大脑,对看到的现象分析研究,觑其表象,见其本质。若不开动天赋与我们的大脑对所觑事物去思考,去进行深加工,却常常视而不见,这种做法有负于大脑的功用,有悖于自己的职业道德。

觑见虽日天赋,但亦须人工,自身努力对天赋大有裨益。裨益之道有三。一为激活眼力。记者的眼要勤快,学会速读,勤翻阅各种信息资料,利用网络等信息载体,及时接受最新信息。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以耳听弥补眼见之不及。20世纪60年代收听广播和收音机是获取最新信息的主要途径,现在尽管新闻媒体很多,但还不能完全排斥收听的功效。要使尽浑身解数,将天下信息尽收眼底,达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二为创造机遇。深入生活是创造机遇的唯一途径。同志曾说,作家深入工农兵群众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新闻记者应把深入生活各个领域作为采写新闻的唯一源泉。不期而遇属偶然,有目的地深入到生活中去,就可以使偶然成为必然。素材是新闻记者最重要的财富。三为开发大脑。计算机随着时代的进步需不断改造硬件,添置软件,人的大脑也是这样。开发大脑的办法是学习,及时用党的方针政策武装头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采写实践,充分发挥自己在新闻战线的正确导向作用。同时对获取占有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也必须动脑筋,这就需要学习新闻理论知识。学习能使我们的大脑不断改造、升级,为大脑加添新软件、让大脑编制新程序。新闻记者的一生是永远学习、不断提升的一生。

“捉住须人工”,也应有三方面的含意。其一,写作具有即时特征。立即捉住觑见的东西并付诸笔端,才是妙文。新闻写作更是如此。金圣叹说:“仆尝粥时欲作一文,偶以他缘不得便作,至于饭后补作之,仆便可惜粥时之一篇也。”坡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也曾以画竹喻示写作的即时性:“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还有这样比喻写作的:想出的东西是气态的,易于消失;说出的东西是液态的,易于流失;写出的东西是固态的,便于成形。这些都说明了,当写作冲动到来时,应立即动手捕捉住,铺纸挥笔,一气呵成,使心中的意象顷刻成为笔下的形象。其二,写作具有手眼相应的统一性。金圣叹所说的“灵眼觑见,灵手捉住”,就是讲写文章要眼明手快。看到写到,看完写出。灵手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灵敏,手反应敏捷。迅速捕捉,这是心中之手。第二是灵通,手通眼,眼通手,立即把眼见的东西通畅地写出来,这是执笔之手。第三是灵巧、精灵,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巧手能用看到、想到的材料,巧妙谋篇布局,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精手能用看到、想到的材料,以鬼使神差般的手段,纂写出绝妙文章。灵巧、精灵的手,是心之手与笔之手的高度协调统一,是心手与笔手的默契。眼高手低永远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新闻记者要练一双灵敏的手,灵通的手,进而成为灵巧、精灵的手,只有大手笔,才能写出大文章。其三,文章的本质属性是人工,文章具有人为性,人为与天然相对。江郎才智的盛与尽不是神笔的授与收,而在于江郎的为与不为。事在人为,文章是靠爬格子爬出来的,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禁不得累,只有写作冲动而不见手动,终必为金圣叹所云:“遂总付之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文如其人是文章人为性的写照。新闻文体虽然有较固定的格式,但每篇文章无不留有作者的性格特点、功力深浅的印痕。加强个人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形成蓬勃向上、个性鲜明的新闻风格,应是新闻记者的追求目标。

对新闻文体写作来说,“觑见”是采访构思,“捉住”是执笔行文。“觑见”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捉住”是写作的关键和结果。“捉住”须紧紧抓住,毫不放松;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非常鲜活的材料,往往因为没有抓紧,发馊了,变味了,甚至失掉。“觑见”且“捉住”,是一篇文章写作的全过程,只有在捉住上下工夫,才不会有一失之恨。

天道酬勤。勤看才能练成灵眼,勤写才能练就灵手,勤能使新闻记者有三头六臂,勤能成就新闻记者异样手眼,“勤”字是新闻记者出精品名篇的基础。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编 校:张红玲

上一篇:从消费社会的形成看消费文化的社会心理影响 下一篇:报纸与新词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