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望江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兵器引发的联想

时间:2022-08-25 10:15:30

由望江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兵器引发的联想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当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时,不禁使笔者联想起我县博物馆陈列室的几十件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时光荏苒,一晃已是28个年头了,记得是1984年的-个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时节,在该县城向南约一公里的窑头村南头山(时为砖瓦窑厂)因工人取窑土时突然出土了一批青铜兵器,使得工地上-片哗然,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县城,县文物管理所同志闻讯后,立即赶往现场察看,并及时进行清理,在距地表约2米处,陆续又出土了一批青铜兵器,包括剑、戈、矛,遂一同带回博物馆收藏。时至今日,每当笔者面对这些制作精细、锋刃锐利的青铜兵器时,就会不禁联想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之发达,确实令人惊叹不已,且浮想联翩。从这一件件兵器上,顷刻间似乎聆听到了古代沙场上的-阵阵多么惊心动魄的搏斗厮杀之声,可想而知那时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的程度。

这次征集和清理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戈等20余件(如图),其中剑13件,分二式:I式6件:剑首呈喇叭形,圆茎,茎上有两箍,剑身中脊起棱,通长50~60厘米,茎长4.5~5.3厘米;II式7件,圆茎中空,茎首呈喇叭形,无箍,通长60~75厘米,茎长5~6厘米,有的稍残。戈3件,内部稍残,援微上扬,长胡三穿,前锋呈三角形,通长14厘米,宽3厘米。矛5件,分二式:I式2件,长茎,茎端平齐,叶中起脊,茎端有一穿鼻,通长25厘米;II式3件,与I式区别的地方是茎端凹入,呈圆弧形,通长20厘米。特别是有一件矛,包浆甚好,如黑漆一般,晶莹锃亮,茎端还有一“王”字。初步分析,使用该矛的主人绝非一般等闲之辈,可能是具有将军身份的人所用之物。

据考,兵器是从狩猎工具演变发展而来的。早在汉代的典籍中就有所谓“五兵”,即矛、剑、弩、戈、锻。但在《吕览》中说:“五兵、指矛、戟、钺、楯、弓矢。”说法不一。如剑,《说文解字》云:“剑,人之所带兵也。”其刃锋利,用于剌杀。段玉裁的注说;“考工记桃氏为剑,有上制、中制、下制,人各以其形貌大小带之。”现存的青铜剑大都是春秋战国的,形制上变化不大,只是有长短不同。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剑最长的达93.5厘米,最短的只有17.7厘米,这样小的剑,大约即是匕首。戈,《说文解字》云:“戈,平头戟也。”属“钩兵”用于钩杀,它在战斗中的作用,运用自如,前后左存兼顾,杀伤和防卫能力均较强,且形状较多,有一种戈的形状像刀,两面有刃,中间有一个孔。最早的戈短而宽,后来渐渐变长,青铜器铭文中的“戈”字有作“弋”的,正像这种戈装在长柄上的形状。上述形状的戈都是商代的。到了周代,戈的形制发展为刃部后端一部分转折而下。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戈的每一部分都有专名,戈的主要刃部叫作“援”,转折而下的部分叫作“胡”,戈的柄叫作“内”,因为这部分是用来穿在长木柄内的。长木柄的名称,叫作“秘”,秘的上端有饰以鸟形铜帽的,秘下端有饰以铜头。矛,《说文解字》说:“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大。”由此可知,二丈长的矛的专名是“酋矛”。商代的矛宽大,下有接木柄的圆銎,春秋战国的矛形状细长。总之,这些晶莹锃亮、锋刃锐利、制作精细的青铜兵器具有两军交战、短兵相接的特点及有典型的战国早期青铜兵器的鲜明风格,不仅有着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同时也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至于说为什么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兵器如此迅猛发展?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混战、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列国之间长期进行着争霸战争,而且战争规模逐渐扩大。原来主力的战车逐渐退居下来,被步兵和骑兵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武器变化,剑、戈、矛就适应了这种转换步兵和骑兵的标准装备,使用和铸造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这些青铜兵器铸造技术水平又高超,制作相当精致,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就是明显例证。

最后想附带地谈点关于青铜兵器具体断代和鉴赏的方法。根据笔者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多年来的实践体会,大致可从各个时期的各自特点来定。

首先是早期,即商周时期。青铜剑,其剑身较短,形状多从柳叶形发展起来,多无箍,茎中空心,少实心,茎首多呈喇叭形;戈,这时短而宽,多为直内戈,曲内戈,短胡戈;戟是戈演变而来的,出现时间较晚,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钺,商代的钺雕镂较精致,多作为仪式用,嗣后才演变成兵器;矛,商周时期的矛多为窄刃,呈狭叶形,下有接木柄的圆銎。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剑、戈、矛、戟、钺等,除具有以上特点外,其制作均较粗糙而简单。

到中晚期,即春秋战国以至汉代早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剑,还是戈、矛、戟、鏃等兵器,其制作水平均较以往要精致,棱角分明,刃部锋利,合金程度较高。剑身逐渐变长,圆茎,一般多为实心,少空心,茎首呈喇叭形,茎上凸出有两箍,而且还出现有嵌铜、金、银等工艺,还刻有篆体铭文,制作精细。如“吴王夫差剑”,在剑格上端嵌有绿松石,剑身满饰花纹,锋刃锐利,寒光袭人,堪称“国宝”。矛到这时也开始逐渐趋向阔刃,细口骹式;戈这时多为短援阔内戈,狭援长胡戈,内刃戈等,《礼记》上曾有“进戈者前其鎛,后其刀”的记载,说明这时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戈了。(责编:魏佩)

上一篇:2013:应用是IT创新的基础 下一篇:浅谈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对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