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时间:2022-08-25 09:48:55

虚拟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摘 要: 虚拟生活方式是一种崭新的人类生存状态,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平台和新的可能,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有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研究虚拟生活方式带来的新课题,强化人本意识、问题意识、实践意识,探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和载体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在现实和虚拟双重生活方式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 虚拟生活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建构 载体优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迈入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从传统的现实世界延伸至虚拟世界,虚拟与现实的矛盾逐渐凸显,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日常交往和实践都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又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考人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存在,给予现实的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新问题。

一、虚拟生活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阈

虚拟生活方式是一种崭新的人类生存状态,人们通过虚拟技术在网络上再造一个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区别的生活世界,是“通过语言、符号、规则、数字等人化形式对生存世界、生存活动和生存意义等的建构”①。虚拟生活方式是现实生活的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符号化,人的社会关系从“人―人”的模式转变为“人―机―人”的模式,网络不仅是交往的媒介,更是交往的对象。

虚拟生活方式的出现,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平台和新的可能,同时也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有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这是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存影响的必然反映。在虚拟生活空间,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都面临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何科学认识和积极应对这些影响,作为以塑造人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关注人,面向人,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探寻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的群体,网络虚拟生活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和原有的生活观念。借助网络平台,大学生提高了学习与生活的自由度,促进了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但同时虚拟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诸如负面信息的传播、网络道德的失范、过于沉溺网络。凡此种种,大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虚拟生活之中,容易使人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度,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力,从而影响自身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1.一些大学生网络素养较为欠缺,网络信息辨别力和价值判断力较弱。虚拟生活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然而,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网络空间快餐式、碎片化、非理性的思想和观点,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信息获取能力突出而信息评判能力不足,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迷失,导致认知偏差,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2.虚拟生活方式对人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较为突出。虚拟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人际交往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但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漂泊、动荡的感觉,在心理上容易形成焦虑、烦躁和压抑。虚拟生活方式的过度虚拟性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使人不能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合理的转换,不能形成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与和谐,造成人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②。同时,这种虚拟性还会引发人际交往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道德感的缺失和对自我的放任自流,虚拟生活中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甚至网络犯罪。大学生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上述负面影响容易引发心理障碍、情感冲突,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

3.虚拟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一定的消解作用。互联网加剧了人类理性的工具化,人类对待技术的态度带有明显工具特征。如果人的思想行为日趋功利和世俗,那么就会出现理想失落、价值悬浮、精神危机困扰着人类③。大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润,需要强化对生存意义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虚拟生活方式的新特点,从中寻找能够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新的生长点,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虚拟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的思维,不断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虚拟生活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虚拟生活方式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载体的创新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抓住这样的变化,根据网络及人们在网络领域思想与行为的特点,积极主动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解决虚拟生活方式条件下提出的新课题,更好地发挥自身对大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作用。

1.如何科学把握虚拟生活方式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新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虚拟生活方式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秉承开放和平等的原则,摒弃主观、武断、凭现实经验开展教育活动的思维模式,充分把握网络虚拟生活主体的思想变化脉络,全面而具体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教育的人文关怀,充分理解学生在信息选择、和反馈上拥有的自,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前提下重视科学理论的深度引导,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而不是单纯地强制和灌输。

2.如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找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体系中,应当重视虚拟生活中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的内容。人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有助于网络空间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持,这需要教育者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追求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地过滤人格品质中那些依附性、保守性、被动性、狭隘性等消极因素,提升人格品质中优秀的因素,以焕发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的精神⑤。

三、虚拟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和载体优化

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不断深化的。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技术发展的问题,更是环境发展的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虚拟生活方式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把握趋向,强化问题意识,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关节点,探索虚拟生活方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树立实践意识,坚持实践第一,引导大学生克服在虚拟空间里的种种困惑和问题,提升自身精神追求的层次,壮大主流舆论,凝聚思想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追求的目标取向,始终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实践说明,将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现实抓手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新的环境下有所作为,首先要在教育内容的建构上有所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引导中的作用。思想引导包含心理引导、道德引导和政治引导等三个主要方面,政治引导是本质⑦。虚拟生活方式下,应当把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政治伦理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网络时代让大学生享受着媒介技术变革带来的便利,也给了大学生更大的参与传播的权利,而这意味着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要增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介素养强调的是网民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批判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道德责任意识⑧。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价值判断教育、网络舆论伦理教育、信息素质教育、网络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研究、分析相关媒介信息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辨别和批判意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资源,通过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大学生提供理论深度引导和实践参与,帮助其理性审视网络媒介信息、积极主动参与网络媒介信息的接收、分析和传播,引导其认识到网络环境虽然不具有如现实世界那样的外在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性,但它仍具有功能上的客观有效性,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都需严肃对待,理性看待网络交往,既要有良好的网络交往能力,又要加强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提高表达能力,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网络信息生产及传播活动中,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平等享受网络的自由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依法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谐健康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新的环境下有所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引导的载体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载体,是指存在思想引导的过程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引导信息和内容,并借以实现思想引导主体和客体之间互动的物质实体和具体活动形式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包括课堂教学、谈话、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新兴载体则是指在虚拟生活方式下出现的网络载体、社交工具、手机及其他科技设备等。所谓载体优化,就是指如何科学认识并充分运用新兴载体对传统载体的促进和发展,如何将虚拟生活方式下所展现的新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已经不仅仅是技术手段,不仅仅是教育平台或工具,已经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重视网络对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网络平台缩短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在教育教学中引入先进网络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从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维度,提升其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思维,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学生已经不单纯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网络是主体多元、平等、自由、互动、去中心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双向互动的规律。师生之间要积极参与互动,增强双向认知,多沟通,多协调,多尊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⑩。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调适、自我约束、理性自律,克服在虚拟生活方式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要立足于虚拟生活方式的新特点,创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情境,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构教育关系的主客体双方自觉自愿的互动平台,在更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中使学生接受、理解和认同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并内化为价值认知,外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确立教育者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话语主导权,树立起教育者的主动性地位{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要深刻研究这一时代趋势对教育教学带来的改变,要深刻研究虚拟生活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内在的深度契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意志品质、道德素质,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12}。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现实的交往,充分发挥现实空间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渗透、人文关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的焦点凝聚在新的生存方式下人的本质的不断生成上,引导大学生更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和虚拟双重生活方式下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注释:

①贾英健.虚拟生存论[M].人民出版社,2011:137.

②王英志.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③朱白薇.虚拟社会中青年精神追求的负向嬗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3(3):36.

④王英志.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⑤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7.

⑥阮一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6-8-22第07版.

⑦李春然.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⑧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⑨李春然.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⑩王英志.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11}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79.

{12}王英志.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贾英健.虚拟生存论[M].人民出版社,2011:137.

[2]王英志.人的虚拟生存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3]朱白薇.虚拟社会中青年精神追求的负向嬗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3(3):36.

[4]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7.

[5]阮一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6-8-22(07).

[6]李春然.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7]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8]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79.

上一篇:森林资源认证与古永林场的可持续经营研究 下一篇: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成长小组》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