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小叶斑病的防治技术初探

时间:2022-08-25 07:49:01

玉米大小叶斑病的防治技术初探

一、玉米小斑病

1.发病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小斑病呈圆状不规则斑块,发病区边缘呈紫红色,向内逐渐成鲜红色,中心则锈状枯干。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2.传播途径:玉米小斑病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

3.发病条件:7~8月份气温达25℃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湿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料,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行长,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浇水并注意排水,及时中耕松土,玉米生长健壮,就可提高抗病力,并能大大减轻发病率。轮作倒茬可减少病菌量,另外玉米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及时深翻,这是减少初浸染源的重要措施。

(2)种植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大、小斑病的抗病力不同,选择抗病品种是一项根本措施。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粉剂,90%代森锰锌,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667平方米用药液50~75千克,于晴天下午均匀喷于叶面防病。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大斑病

1.发病病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面先出现紫红色小斑,继而呈同心圆状扩大,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开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班,逐渐呈条状发生,大的可介于15~20厘米或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传播途径: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浸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浸染。

3.发病条件: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性强又高产的玉米品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做堆肥要充分腐熟,秸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摘除病叶。玉米大小叶斑病一般都是先从下部叶片后上部叶片逐渐发病,当下部两叶片发病率在20%左右时,应立即去除病叶,隔7~10天再去除3~5片叶,对控制病害扩展有明显效果。但必须大面积进行,而且在短期内完成效果明显。摘除病叶后立即施肥浇水,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

(4)改善栽培技术。适时早播,可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玉米抗病性;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5)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抽雄药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上一篇:姜德明:书中寻梦 下一篇:海与天,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