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时间:2022-08-25 07:28:36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为能够顺利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进行了过多的预设,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了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如何“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使语文课堂的“预设”和“生成”共精彩,值得我们探讨。

案例1:当实际教学环节和预设发生冲突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我执教的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

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体会叶老修改文章的认真细致”的教学目标,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叶老在肖复兴作文中的两处修改,学习修改符号;再出示修改稿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叶老先生修改得又多又仔细;最后回归课文,品读体现叶老先生修改得多的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由点到面,层层深入,结构清晰。之前,每一次试教都十分顺利,可最后一次正式授课,却出现了与预设截然不同令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位学生在找到叶老的一处修改后,另一名学生却接着找出了那句直接体现叶老先生修改得多的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等于一下子把我后面的教学环节提了上来。

听到这个和我预设不一样的答案,怎么办?就在那一两秒内,两个念头飞快地闪过:一是不理会这个答案,重新回到我的预设中,可这样生拉硬拽,显得十分生硬;二是顺着这个学生的思路,先把环节顺下去再说。我迅速选择了后者。

我微笑着说:“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密密麻麻’和‘到处’两个词,修改得真是多呀!不过课文只举了两个例子,咱们刚刚研究了第一处,现在再来看看第二处……” 这样一句话带过,很顺利地引回到了第一环节中遗漏的那一处,不露痕迹。接下来,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反思:这是一堂送教课,听课的老师很多。本次课堂上发生的这“一幕”是我从教三年来所遇到的最大一次挑战。在不小的心理压力之下,我临“危”不乱, 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巧妙应对课堂生成,化“险”为“夷”。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机智的魅力也在于此。这样的经历是磨炼,是宝贵的财富,让我在课堂教学之路上慢慢地成长起来。】

案例2:当课堂出现质疑的声音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叙述了1961年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课堂上,同学们正沉浸在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之中,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这不是浪费水吗?”课堂瞬间凝固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还没来得及反应,有的学生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说实话,这根本是我始料未及的也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不理会?或者批评他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或者快速带过草草了事?这些显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不如顺势而为吧!我马上调整思路,微笑着表扬这名学生:“你真是一名爱惜资源的小卫士!泼掉这么多水看上去确实很可惜,可是为什么泼水节这一天傣族人民特别高兴?泼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五花八门的答案也随之出现。在我的点拨和引导下,学生们渐渐明白了泼水代表着友爱和祝福。最后我进行了总结:“傣族人民生活在西双版纳,那里水量充沛。他们爱水,更懂得水的珍贵。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泼水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友爱,是对对方的美好祝福。”整篇课文的主题由此也得到了升华。没想到,课堂中这意外的质疑之声却使教学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质疑。应善于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随机调整教学思路,通过激励、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反之,如果我们不理会甚至加以批评,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好奇心,还会错失一个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死板生硬的课堂,必然会成为“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案例3:当课堂出现另类的答案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卡罗纳》,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的故事。

课上,我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卡罗纳的悲痛心情,并问道:“卡罗纳面容灰白、一言不发地来到学校,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卡罗纳在思念妈妈,想起了以前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有的说:“卡罗纳想到自己再也不能跟妈妈在一起了,无比悲痛……”这时,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大声说:“他有可能想跳楼!”

如此敏感的字眼一下子让课堂炸开了锅,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我顿时有些恼怒,这个男孩子平时在课堂上就爱说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引同学发笑,今天在这么沉重的气氛下居然又来这么一个回答。我正想出言批评他的时候又转念一想,人在悲痛欲绝的时候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于是,我以沉重、悲痛的语气缓缓说道:“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要笑。想要跳楼,放弃生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句话果然有效果,学生们听后立刻安静了下来,我继续含着情感说道:“一个人要悲痛到什么地步,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呢?由此可见,妈妈在卡罗纳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卡罗纳对妈妈是怎样的思念啊!”在我动情的讲述下,很多学生脸上露出了哀伤的神情,他们显然被感动了,课堂气氛恢复如初。这时我又接着说道:“当然,我们相信,卡罗纳为了他最亲爱的妈妈,一定会选择勇敢地生活下去,活得更好,更快乐。你们说是吗?”全班学生用力地点着头,激动地大声说:“是!”

【反思:这个小插曲发生于平时的一堂课中。自己这样处理,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真诚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当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教学秩序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训斥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素养难以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如果我没有借“题”发挥,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那一个“跳楼”的回答,就会使课堂教学因此中断。经过我的巧妙处理,这一处“意外”反而让学生更加入情入境,走入了人物的内心。同时,我也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了学生――为了妈妈,要勇敢地活下去,要活得更好。】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取彼之长补此之短 下一篇:教学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