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现象的卫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时间:2022-08-25 06:12:50

作为文化现象的卫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一、卫生作为文化现象应引起重视

卫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它的外在性特点,而受到了超出其自身实际位置的重视,当然对于卫生状况的重视,即使是给予超出自身实际位置的重视,如果在不影响其他方面文化内容建设的前提下,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通过重视对于卫生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文明程度的提高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如果把卫生单纯看成卫生,抽出其间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卫生只作为一种单纯的形式来满足于考察中的好评等,做表面文章,并由此发展成为一种价值尺度,形成评价标准,做细致入微的分解和施行,这就使作为文化现象的卫生完全丧失了其文化功能并走向了它的反面,成为消解文化的因素,诸如,刻薄的卫生要求把一切文化内容看成所谓“不规范”的文化形式,宿舍摆放显示生命意义的植物花草的点缀,墙壁间自励文字及富有青春气息的图片,都成为了应该清除的因素,这就使卫生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卫生,而成为对一无所有的引导,这是一种使精神荒漠化的过程,这种做法暗含着这样一种判断,一切文化,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违背“一无所有”的洁净要求,就与卫生相抵触,就应严加取缔。这种做法在高校中还是个案,但对于这种个案,在文化底蕴很低的学校来讲,依然是很明显的,那么,如何认识卫生工作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位置呢?首先,我们应该把卫生工作回归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中来,彻底改变通过利用卫生,做形式宣传的做法,求真务实,使卫生真正成为显示学生文明程度的形式,而不是表演文明程度的道具。其次,卫生工作只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部分,与学生的学习相比,它永远是一种辅助手段,而绝不是主体内容。再次,卫生工作的实际操作者,除了应有必要的文化修养,能够辨别卫生工作的地位之外,还应具备对于文化的判别能力,能够认识具体卫生现象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卫生工作对学校整体工作,尤其是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促进作用。

二、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

学校卫生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一种文化素质――卫生习惯。只有养成了自觉的卫生习惯,才实现了卫生工作的文化意义,而习惯的养成最佳途径,并不是整天说教,也不是以制度的方式挤压,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学校,从教师到环境,文化品位很低,就是作出再完美的规划,制订出再严格的制度,也都无法真正达到卫生工作的目标。除了对具体卫生工作的紧抓不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强化校园的文明氛围,这一工作是与具体的卫生工作形成互动的两极,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整体文明程度发展,也使卫生工作得以发展,而卫生工作的发展又促使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是搞好卫生工作的关键,单纯地就卫生而卫生,而不是通过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对卫生的自觉,就无法养成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卫生工作只能浮于表面,只能限于哪里有垃圾,哪里没有垃圾,哪里需要清扫,哪里已经合格,那种低层次的检查。由于不是学生的自觉行为,检查之后,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对于学校卫生工作来说,文化内涵的积累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学校的卫生状况,学生个人的卫生习惯,并不单纯地表现某一次卫生检查的结果,也不在于长期的硬性监督和强力处罚,而在于自主的保持和自然的表现,卫生状况是学生文明程度的一种外在的标志,人们看到的都是形式层面的东西,而形式层面的东西往往显示着两种不同的实际内容,一种是完全与内容不相对应的做秀,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表现文明而进行的人为处理。一种是与内容一致的自然显示,是一种在不知不觉的举止行为中所展示的深层的文明修养。因此,作为标志性的东西,卫生状况在同一表现形式之下,是有完全不相同的内容的,尽管人们关注的是形式,但更看重的是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因此,由于缺少文化内涵的做秀,总给人一种空洞和飘忽的感觉而显得轻浮,这种装饰性的卫生工作就失去了作为文化现象的卫生内涵,不仅对于提高和发挥卫生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利,反而误导学生对卫生工作的理解。同时做秀的方式又给学生对文化运作形式上产生影响,使其完全成为一种消解文化的形式。因此,作为学生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卫生工作因操作方式和将要达成的目标的不同,而表现着操作者完全不同的理念,由此,人们也可以看出其对于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三、卫生习惯附着于人的综合素养中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直接面对的是一个现象的集合,对于卫生工作更是如此,对一个单位和部门卫生状况的评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外在的环境,我们甚至经常性的把外在环境看成全部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很少以联系的观点透视学校卫生工作的文化内涵,而只是以一种是否洁净作为评价标准。这就极大地萎缩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有些高校甚至把卫生工作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内容,这个内容甚至超出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其结果不仅妨碍了学校对学习的倡导,而且也使卫生工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巨大负担,以一种阴影的形式影响和妨碍着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卫生工作绝不是一项学校的孤立工作,它是学校系统工作的一个环节,系统的工作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树立起学校的整体形象来。同样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人,也要方方面面的文化内容在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进行综合,具体到卫生工作,首先应该强化卫生工作的文化内涵,其次要把卫生工作与其他具有文化意义的工作联系起来,通过互动进行综合,这是由具体行为发展成为习惯,由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形成综合的文化素养的途径。所以卫生习惯不是单纯的体现了具有卫生习惯的人对于卫生方面的修养,而是综合的文化修养在具体的卫生方面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学校提升学生的卫生习惯,单纯的就卫生而卫生是不行的,必须从文化入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升。有了文化素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体现出良好修养的内涵,我们即使不去专门强调卫生的意义,也会表现出与文化修养相应的对于卫生的态度和观念,当然我们也能够由此而透视出具体个人的文化修养,这是一种互证的机制。所以作为文化现象的卫生,附着于人的综合素质之中,它总是与构成人的文化修养的其他因素相联系的,单纯的孤立的卫生活动是不具有文化特性的。

四、超越形式是发挥卫生的文化意义的关键

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的卫生工作与出于习惯和修养的卫生意识,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有太多的应急、应景的卫生活动,其实这种做表面文章的做法恰好表现了具体单位和部门卫生意识上的欠缺,如果有很强的卫生意识,就不会出现必须要用大规模的清扫和整理才能改变的卫生状况。同时,我们所进行的卫生工作大多集中在诸如清扫杂物等环境方面的改善,作为具有育人意义的环境,良好的卫生状况,对于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但这只是外部的条件因素,如果不能形成充分的卫生意识,这种外部的条件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我们在这种集中地关注环境卫生的工作中,目的大多不在于发挥环境因素对人的文化素养影响的意义,而多是应付检查,所以也多数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因此,卫生的文化意义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不是从关爱生命的角度看重卫生,而只是为了煽情和造势。更准确地说,为了自欺和欺人,卫生工作成为一种表演的内容之后,它就具备了形式主义的特点,而形式主义的目的永远是虚假的空中楼阁,也就无从谈及文化意义了。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要想充分发挥卫生的文化意义就必须对现行的形式主义作为进行超越,回归于作为文化现象的卫生的本质,把卫生不单纯地理解为物质意义上的干净,更要理解为精神意义上的纯净和丰富,不仅要求在执行职责的层面上去做卫生工作,而且要求自觉地从深层次上形成明确的卫生意识。对于形式主义的卫生工作的超越,是实现卫生工作的文化意义的关键环节。当然,超越形式并不是取消形式,一切内容都聚于具体的形式之中,脱开形式,内容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尤其是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养成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具有直观特点的卫生工作的形式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的意义是不能低估的。因此,确切的结论是,形式是必要的,但对于形式主义的超越是实现卫生的文化意义的关键。

卫生是文化工作的一部分,它标志着文明的程度。因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卫生工作的因素,缺少这个因素,校园的文明是有缺陷的,但要实现卫生工作的文化内涵,就必须首先打破为了卫生而卫生的做法,确立卫生的目标是树立人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上一篇: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