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时间:2022-08-25 05:26:02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实践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中,我们踏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此过程中不断孕育、形成和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都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都毫无例外地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制度属性,且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坚决摒弃离开生产力抽象讨论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错误倾向,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面地把握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面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从过去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等错误的思想认识中解放出来。同时,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立足点,在实践的发展中进行理论创新,进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入穷途末路的前提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也已经无法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局面下逐步孕育成熟起来的。当然,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经济方式和经营形式单一化等缺陷。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大体上是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良式的改革。在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1984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等认识阶段。可以说,认识上存在的障碍主要在于在人们头脑中尚残存着“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等观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整个80年代经历了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到90年代初,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表明,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是无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或者说,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在90年代初浮出水面。不仅如此,在80年代末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分配制度改革、宏观调控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都走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和容纳这些方面的改革内容,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已经成为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或者作为一种体制形态,都将呼之欲出。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邓小平开创性的论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可谓一锤定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亘古未有的事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还必须在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操作模式,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描绘了到2000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理论体系开始形成。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拓展了公有制的涵义,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为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从12个方面论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局面是,一方面,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如“三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应对这些现实问题中逐步形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小康社会已初步经实现。根据90年代初的既定计划,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显然,21世纪初应该将历史的走向定格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强调指出:目前的总体水平的小康只是总量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是低标准的不均衡的小康,要在2020年代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为此必须巩固已经初步建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以完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完善具有三个典型标志: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建成;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问题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从其孕育时期起就直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直接应对时代课题的挑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关于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是在传统的经历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濒临崩溃的边缘,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发轫的。正如邓小平在后来总结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通过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使之焕发活力,进而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及其时代局限,我们试图通过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良式改革,来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80年代改革的历史进程说明,一方面,改革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改革虽然是在坚持计划经济前提下进行的,但改革的方向却是朝着市场化方向行进的,这可以从80年代依次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等提法中看出来。因此,从改革的路径上看,其最终结果必然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从逻辑上看,改革开放之所以经历十几年的探索才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其原因是在理论上受传统观点的局限,即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具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等等。当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回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时,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必须寻求计划经济体制之外的其他经济体制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了350多年,虽然有过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但其不失为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应该是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径之一。当然,这需要在理论上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制度属性的问题。所以,整个80年代的探索,我们有效地解决了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

2.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到议事日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给予了初步回答,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宏观系统,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够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五个“子系统”构成,并且,这五个“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进入90年代后,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一,面对愈演愈烈的“三农”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严重发展的趋势。其二,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的局面。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3]21。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深刻矛盾。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会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提出了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99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关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根据预期目标,我国在2000年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意味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问题给予回答。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五个“子系统”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建设各领域的突出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废除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新农村建设恢复农村的生机,通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不仅表现在对外贸易额度上,而且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在“引进来”的基础上形成了“走出去”的战略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在西部大开发兴起之际,又适时地展开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隆起”战略。可以说,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们抓住了机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关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不是匀速的线性运行过程,而是一个曲折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历了四个关节点。所谓关节点,是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事物的度的边缘,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孕育的前提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冲破了党在指导思想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左”倾错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并且,这个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就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更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

2.十四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标志十四大之前虽然我国改革一直朝着扩大市场机制的方向行进,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的。为落实十四大精神,1992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设计,表明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如果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具备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与市场经济进行结合等问题,那么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由上述几个基本判断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建构阶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3.十六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经过多方努力,到2000年,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既认真落实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对10年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呼应。《决定》要求全面贯彻“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来统领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4.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大创新的里程碑如何定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大问题。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使市场对资源配置从“基础性作用”跃升为“决定性作用”,这个转变对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共同完成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对于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的改变,体现了我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说明只有市场才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中央决心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因此,只有不失时机的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减少政府参与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资源配置遵循市场机制的一般原则,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加速构建有效保护各类财产的公平法治环境、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准入壁垒,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保障投资自由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有机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正在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介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走向科学、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实质也是一门历史科学。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者互动,定能开拓新境界,奏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华丽乐章。

作者:庞增安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上一篇:碳交易市场分析论文 下一篇:影视基地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