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有多大

时间:2022-08-25 05:23:26

华尔街的英文是WALLSTREET,WALL发音为“沃尔”,原意为“城墙”。不知是哪一位中国人当初把它音译为华尔街,而没有译成沃尔街,更没有译成城墙街,否则,华尔街岂不是失去了很多“华”彩?!如今,华尔街这个名字令人联想到笔直宽广的街道、富丽堂皇的写字楼、耀眼夺目的霓虹灯和一掷千金的金融大亨们。然而,事实却与想象相去甚远。许多游客初次来到华尔街时都感到非常惊讶:这就是华尔街呀?这么不起眼的一条窄街怎么就是大名鼎鼎的华尔街呢?的确,华尔街非常狭窄,仅有十几米宽,如同北京的胡同,刚刚能容下两辆汽车迎面而过。再加上街两旁的高楼大厦,这条小街显得更加局促,甚至有些压抑得让人窒息。华尔街的西端是百老汇大街,东端是南街。长度大约有五六百米,从这头可以望见那头。著名的纽交所就坐落在华尔街的西端。华尔街之所以这么狭小,是因为它坐落在历史街区,是在马车时代形成的。

1

纽约曼哈顿南北向南分为上城、中城和下城三个区位。华尔街位于下城,即曼哈顿岛的南端。这里是纽约最悠久的历史街区,是纽约市的发端地。从荷兰移民在这里的第一个永久定居点到不断扩张的殖民地,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最初的落脚点到繁忙的港口城市,从高楼林立的商业都市到举足轻重的世界金融中心,这里承载着纽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这里有纽约的古老防卫工事克林顿城堡,有华盛顿宣誓就职总统的联邦大厅,有最悠久的教堂、市政厅、海关大楼、南街海港、世贸遗址等地标性建筑。唐人街和文化街区SOHO也坐落在曼哈顿下城。然而,正是因为这里有华尔街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才成就了曼哈顿下城乃至整个纽约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华尔街也因此成了纽约的象征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参观游览。也可以说,没有到过华尔街就没有到过纽约。

荷兰人是最早“发现”和占据曼哈顿的西方殖民者。1625年,第一个荷兰人永久定居点建立,并被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为了防御来自北方印地安人和其他早期欧洲殖民者的侵扰和袭击,荷兰人于1653年在定居点的北而边界修建了一面城墙。1674年,后来居上的英国殖民者突破城墙从荷兰人手里抢过曼哈顿。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被废弃,改为街道。华尔街的位置就是当年城墙的所在。当年的华尔街只是一条普通的街道,然而,它在二百多年里却演绎出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

1792年,纽约的24位“股民”聚集在华尔街和威廉街街角的一棵梧桐树下签署著名的“梧桐树协议”,成立股票交易联盟并制定交易规则,以会员制进行股票交易。这就是纽交所的锥形。1817年,纽交所正式挂牌营业。1903年,纽约市建造了一座当时耗资200万美元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这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纽交所。自从纽交所建立之后,不知发生了多少人间悲喜剧,多少人在一夜暴富的神话中成为百万富翁,多少人在股市跳水时跳楼自杀。贪婪与信用同在,梦想与幻灭交织,以此来形容纽交所的历史恰如其分。1 929年10月,纽交所股市崩盘引发了美国的大萧条,成为美国人心中缠绕不去的梦魇,几乎每天都有股民自杀的消息。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笑话。每当有人要在曼哈顿的一家酒店开房时,酒店的接待就会问:“您开房是为了睡觉还是为了跳楼呢?”1938年,纽交所主席里查德・惠特尼因欺骗股民罪而被判监禁。2008年,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从华尔街蔓延并迅速席卷全球,从而引起全世界对华尔街缺乏监管和贪婪成性的诟病。当然,纽交所更多地是上市公司融资的平台,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纽交所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这里有大约3600多家上市公司,总资本在15万亿美元。每天,数以亿计的财富在这里过手。股票债券买进卖出,股市行情起起落落之间,反映出了世界经济的脉搏。有资料显示,纽约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数在200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有近38万人。金融业还带动了为之服务的其他行业人员的就业,为纽约提供了15%的就业机会。金融业也成了支撑纽约经济的最重要的行业,同时为美国政府发行国债、企业融资提供了平台。200多年间,金融业一直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资本和活力。

2

纽交所的不断发展成就了纽约的金融帝国。除了股票和债券交易外,后来又出现了期货交易,股票期权交易、商品交易等。以科技股和创业版为主的“全国柜台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即纳斯达克,也于1971年应运而生。在金融创新下,各种名目的金融产品也不断涌现。从简单的股票交易,到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纽交所发展到今天,已经像宇宙大爆炸一样,裂变成了一个庞大、复杂、多变的金融星系。无数家公司在这些裂变中诞生、成长、壮大,也有无数上市企业因业绩欠佳市值大幅缩水,甚至被摘牌。各种金融公司,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清算公司、投资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等层出不穷。它们中有高盛、美林、摩根、花旗、瑞士信贷等行业翘楚,也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金融公司。馅饼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公司和机构有的在吞并中壮大,比如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有的则遭到破产的不幸,如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的雷曼兄弟公司等。而华尔街的交易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已经不仅仅是在交易所里通过人在场上进行直接交易,更多的是通过联网计算机远程交易。美国从1960年代开始研发交易场外市场证券计算机系统,使远程交易成为可能。这种交易,也不仅仅停留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的开盘时间内,而是证券公司的操盘手可以在24小时内参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交易所的交易。远程交易网络系统正如无形的蛛网一样,将成千上万家金融公司编织在一起。

但是,这个金融星系裂变的原始核是纽交所,是华尔街。因此,华尔街今天已经变成了纽约金融帝国的代名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人们或媒体称呼华尔街时,它早已不是位于纽约下城的那条窄小的“城墙街”,而是远远大于华尔街地理概念的一个金融概念。当我们说华尔街感冒了,我们是指美国的金融帝国出现了发烧或打喷嚏的迹象。当我们提到华尔街的白领或金领时,我们指的是所有参与华尔街金融活动的财经人士。这样说来,华尔街就变的超乎想象的庞大,无法找到它的边沿到底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事实也的确如此。除了纽交所和少数金融公司还扎根于华尔街外,大多数公司都分布在纽约乃至纽约周边的各个角落。比如,美国第二大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是股票期权和期货市场。它位于离华尔街一个街区的另外一条街上。纽约期货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也不在华尔街上。纳斯达克则位于曼哈顿中城的时代广场,距离华尔街至少有五公里之遥。从1990年代起,许多大的金融机构都纷纷搬离拥挤且租金昂贵的下城,选择中城甚至是与曼哈顿隔河相望的新泽西州。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花旗银行等公司总部大多在中城。笔者曾有幸到过高盛、德意志银行以及瑞士信贷的公司总部,亲眼目睹了这些金融巨头的实力,也曾经到过 的一家刚成立几年的小公司,感受到了创业公司的艰难和开拓进取。这家小公司员工加老板只有不到20人。由于财力不够雄厚,公司根本租不起曼哈顿昂贵的办公楼,因此,他们选择了在纽约市以北车程在一个多小时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作为力公场所。由此可见,纽约或者说大纽约地区的金融公司分布在各个地方,小小的华尔街也根本不可能容纳这么多公司。纽约曼哈顿的中城地区是许多大公司的所在地,那里有许多高档写字楼,因而,除了传统的金融中心下城外,中城也成了金融公司的聚集地。所以,无论从金融公司的具体地理位置上,还是从抽象概念上,纽约的金融帝国已经扩展到了一个大的难以具象化的范围。“华尔街”也已从那条长不过600米的小街扩展为一个以纽约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圆。

3

今天我们来谈论华尔街,不能不谈最近的金融危机,不能不谈金融创新,也不能不谈华尔街的贪婪和监管。由华尔街引发的最近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几乎整个世界,至今许多国家仍在危机阴影下徘徊,美国经济尚待全面复苏,希腊、冰岛、爱尔兰仍深陷危机的影响。是华尔街的金融创新播下了危机的种子,贪婪和缺乏监管使危机不断蔓延以至失控。

华尔街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拓展了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许多金融创新出的产品非常复杂,并且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投资者在购买这些产品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买什么,甚至连这些产品的制造者都不清楚风险在哪里,这就导致了在利益的驱使下华尔街的肆意推广和投资者的盲目跟风。所谓的次贷产品就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下,投资公司将资质低下的次级房贷进行重新包装上市,卖给全球的投资者。这既减轻了银行的压力,又使风险均摊到全世界的投资者身上,华尔街也可从中渔利。而当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次级房贷也随之崩溃,银行陷入困境或倒闭,股市跳水,金融危机在所难免。危机爆发后,要求金融改革、加强监管和限制华尔街高管薪酬的呼声高涨。美国政府一方面力图对华尔街加强监管,一方面又向华尔街注入数千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因为美国政府很清楚,华尔街已经大得到了不能倒下的地步。笔者曾经与一些华尔街人士进行过交流,他们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就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华尔街一手向政府要钱,一手向雇员和高管发放大笔薪水。据说,某大金融公司2009年员工平均年底分红还高达70万美元。有了美国政府和全世界买单,华尔街似乎仍在我行我素。

由于华尔街的投资者和机构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危机也就殃及全世界。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07年,持有华尔街长、短期证券的外国资本达9.7万亿美元,外国政府和央行是最大的持有者,其中就包括中国。美国政府的国债主要靠外国政府、机构和投资者购买。此外,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正在积极吸引外国的公司到华尔街上市,中国公司尤其受到热捧。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的上市为不景气的华尔街增添了新的活力。从大量外国资本和上市公司介入华尔街这一点来看,华尔街已不再是纽约的华尔街,也不是美国的华尔街,而是世界的华尔街。如此说来,全世界都有充分的理由和权力要求华尔街加强金融监管,以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危险性。

凡是到过华尔街的人都知道,在离华尔街一个街区,位于百老汇大街南端的一个三角地上矗立着一座铜牛雕像。这是纽约的一位雕刻家在1980年代送给纽交所的礼物。这只体态健壮,身型巨大的公牛,前蹄抓地,后蹄侧蹬,头部低沉,后臀翘起,整个身体就像斗牛一样蓄势待发,似乎正准备以它的一对锋利的牛角猛然向上冲刺对手。这个铜牛雕塑正是意喻华尔街的股市不断走高的牛市气象。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都喜欢在游览华尔街后来到这里摸摸铜牛,并与之合影留念,以给自己带来牛气。铜牛雕像没有安放在华尔街上,而是在离华尔街不远的百老汇大街上。也许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华尔街已不再是单指那条窄窄的、短短的巷子,而是完全超越了它的地理概念的金融概念。其影响亦远远不只华尔街的几百米范围,而是整个纽约乃至全世界。

上一篇:基金营销策划变局2010基金公司营销策划能力排... 下一篇:棕榈油继续维持震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