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偷衣女”

时间:2022-08-25 02:40:32

一位40多岁的女子因在商场内偷盗衣物被送至派出所,在审讯过程中警方发现该名女子家境富裕,生活中并不缺少衣物。民警在她的家里找到了200余件偷盗来的衣物,应有尽有,而大多数她从来都没有穿过。

随着审讯的深入,该名女子终于哽咽着诉说起自己的偷窃经历。原来,在某年春节的一天,她在一家大商场里试衣服时,放在试衣间门外的包和新买的衣服都被小偷偷走了。当时她感觉十分怨恨,难以排解情绪。结果有一天她又去了这家商场,鬼使神差地偷了一件与她上次买的几乎一样的衣服。得手后,除了心惊胆战,她似乎还获得些许满足。

从此以后她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专门出入大商场,有时在买新衣服的同时,趁售货员不备就再拿走一件,当做是“买一送一”;一些小件的围巾、内衣等物,她就会悄悄团成一团塞进自己的包内。她每隔两三天就会到商场里走一趟,从未空手而回。

该名女子哽咽地解释道,她并不缺少这些衣物,但她却无法控制自己盗窃的欲望,每一次得手后的满足感和过瘾的感觉使她欲罢不能。

并非道德沦丧,实为心理障碍

该名女子的表现,不能简单地归于道德问题,而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病理性偷窃,一般叫做“偷窃癖”。所谓偷窃癖,是指无明确目的,纯粹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而反复出现难以自制的偷窃成癖的一种行为障碍。偷窃癖与一般偷窃行为有本质的区别。偷窃癖没有明确的偷窃动机,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虽屡遭惩罚却难以自控,属于意志控制障碍,也叫做强迫性偷窃。

偷窃癖虽然没有明确的偷窃动机,然而其行为也是有心理诱因的。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大凡强迫往往是某些心结的外化。就是说,某些难以排解的冲突郁积在心,就会形成某种强迫。上述病案中,显然是那次失窃经历对该女士构成了心理冲击,而在商店购物的情境下,潜意识里她便采取了类似的行为来宣泄内心的压力。同时,她在潜意识中又运用了合理化作用进行自我心理防卫——别人可以这样偷我的东西,我也可以这样偷别人的。这种自圆其说的理由以及偷窃后心理上的满足,导致了这种行为的强化和重复,逐渐在大脑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最终形成了难以自控的“偷窃癖”。

化解冲突,及时矫正,促使理性化

偷窃癖的预防,关键在于遇到心理冲突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心理冲突得到及时化解。如该名女子在失窃后,应找到正确的方式自我宣泄,如找知心朋友倾诉或求助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心理自我防卫机制。这样可以促使心理和行为理性化,而不至于在潜意识的作用下采取强迫性偷窃来寻求非理性的心理满足。

偷窃癖的矫正,较为有效的是厌恶疗法。就这位患有偷窃癖患者的情况来说,正是每次偷窃后都得到满足和快意,才使偷窃行为不断强化和反复。如果每次偷窃后不能获得快意满足的感受,而是一种厌恶的、痛苦的刺激,那么其偷窃行为就会逐渐改变。

遵照上面的原理,也可以进行自我矫正。比如,可以在每次偷窃欲念产生的时候,拧痛自己的肌肉,或闻一种没有危害但味道很不好的气味,或口含黄连片,或强制自己重复去做一件自己厌烦的事情等。

任何习惯成癖行为的改变,都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因此,在矫正过程中,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特别是自我矫正的情况,更需要很大的毅力,确保自己每次偷窃欲念出现时都伴随厌恶性刺激。如果有一次例外,都会给矫正带来困难。

上一篇:补血佳品,你吃对了吗 下一篇:橘核——理气、散结、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