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信贷萎缩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08-25 12:56:19

贫困地区信贷萎缩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由于受经济发展环境、银行管理模式、人们经营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偏远的不发达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发达地区愈拉愈大。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重点的大中城市、大中企业转移和对不发达的县域地区信贷资金的抽瘦补肥,又使县域经济信贷萎缩的问题更显突出,从而造成部分贫困的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因银行贷款投入减少而动力不足。

一、近几年丹东地区县域银行存贷款情况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存款增长迅猛。经济不发达的县域地区在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不佳,银行资产质量难以有效扭转,增贷无望、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存款业务成为其展业重点。在存款任务的重压下,每一个县域银行职工为了保工资或多拿奖金而不得不使出混身节数去拉揽存款,从而形成县域银行存款连年增长局面。如丹东下辖三县的国有商业银行,自1995年以来,存款的年增长平均增长额都4亿元以上,就连存款利率连续下降也未能阻止存款的增长势头。存款的大幅度增长,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提供了充足可靠的资金来源。

2、贷款增长幅度较以前年度大幅回落。虽然近几和年来存款的大幅度增长为县域银行投放贷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重点的转移以及受贷款管理权限和过严的放贷责任追究制度影响,部分贫困的县域地区银行信贷投放并未随银行存款的增加而大幅度增长。以丹东市所辖三县为例,自1993年至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在以年均增长5.4亿元长,增长率在20%以上,而1998年至2002年,贷款余额却净下降3.4亿元(剔除剥离因素,贷款余额仅增加0.4亿元)。信贷投放呈现逐年萎缩现象,是因为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后,经营重点和资金投向重点在逐渐向大中型企业和大中城市集中和倾斜。县域地区因大中型企业较少,所以县域银行(尤其是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服务的重点放在消化包袱,挖掘潜力,提高运行质量上,而不是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如此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不仅不能像原来那样得到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相反还会被上级行划走资金,从而造成县域银行信贷投放在逐年减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下降。

3、因资金匮乏,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力度的加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加大,但因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发生萎缩,企业发展急需资金时不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就如不予企业血液和营养供应,使企业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营养不良和先天性不足,生产难以为继。

4、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目前在农村,由于农业银行经营网点的大量撤并,部分乡镇,金融组织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了,而邮政储蓄是只吸收存款不放贷款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但其与农村信用社相比,由于具有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在吸收存款上有较大的优势,存款呈现超常增长局面。农行的撤出、邮政储蓄存款的上划,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必然导致农业投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乡镇企业因资金不足而经营不好,发展不起来,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以丹东为例,2002年末,邮政储蓄余额已22亿元,占丹东市三县(市)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存款余额的40%,自1996年以来以年均2亿元从地区农村抽走资金,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间接造成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乡镇企业大量倒闭(目前乡镇企业停产放假率高达80%以上)。

5、银企关系陷入扭曲境地,银行经营步履维艰。县域银行不贷款或无贷款权,企业发展筹资能力受阻,必然导致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还贷还息能力脆弱,又影响了银行资产状况的好转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大上级管理行对县域银行投贷的控制,进而又加大了银行增贷的难度。在不放新贷款,却要照收老贷款本息的情况下,企业也极不愿将到手的资金再吐出来,从而使银企关系陷入扭曲境地,银行经营举步维艰。如丹东目前三县(市)国有商业银行均无放贷权限,每发放一分钱公司类贷款均需到上级行审批。贷不了款,企业效益自然难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益也好不了。2002年,全市11家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支行仅有一家经营盈利,其他全部亏损,这不能不说与银行所支持的乡镇企业大量倒闭没有关系。

二、贫困县域地区为何会出现“信贷萎缩”现象呢

(一)经营环境和管理体制制约县域银行增贷

随着专业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大多是以资产质量、效益状况等来确定和下达贷款权限及资金费用的,公司类企业贷款质量太差,县级银行贷款权限大多被上级行收走,从而造成县域银行信贷投放逐年减少。如目前丹东市各县的国有商业银行均没有拥有贷款审批权,只能负责辖内企业贷款的可行性调查和论证工作,企业贷款决策权集中在市级或省级分行,结果不仅将一部分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拒之门外,而且又重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与企业的那种资金供包关系,使县域银行对于投贷、经济发展和企业生存漠不关心,同时也使上级管理行过分地参与具体信贷业务当中去,不能有效实施监督,甚至荒废主业。同时目前各银行因职工的工资奖金已与单位的经营效益、资产质量、收息率等指标挂了钩,在银行增贷困难的情况下,贫困地区的县域银行又不得不把扭亏增盈消化历史包袱的希望更多地寄托于强化资产质量管理和消化盘活沉淀贷款上来。但由于受老贷款的责任追究却不利、新增贷款放贷责任追究过严、贷款企业经营形势不佳等因素制约,抓降压呆工作步履维艰,不但使信贷人员形成“别人放的贷款凭什么让我催收”的想法,还形成了一种“贷款有风险,不放无风险”的思想,从而使县域银行产生畏贷情绪和惜贷现象。且在这种大背景下,由于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上存资金利差收益率大于放贷利差收益率,占用联行资金或借用资金发放贷款不划算,一定程度上也使一些县域金融组织产生了“组织存款就是为了还借款”的经营观念,信贷萎缩成为必然。

(二)经济环境过差,银行无法投贷

一是企业效益严重滑坡,影响银行正常收息、收贷和创收目标实现。由于前期经营无规划、不节制,贫困的县域地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过剩危机较突出,特别是低水准重复建设带来改制结构调整上极大震荡,从而严重影响银行投贷。如2002年末,丹东市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乡及乡以上规模企业中,亏损面达 34%,企业停产放假率高达40%。职工下岗率达40%。企业经营不正常,税金和奖金都交不了,哪有心思还贷款本息?

二是改制行为不规范,逃废悬空银行债务问题屡见不鲜。借企业改转制之机逃废金融债务,轻装上阵,是低效企业惯用的伎俩,也是一些地方政府赖以“搞活区域经济”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欠贷欠息可以得到政府、社会的认可和默许,不规范的逃贷、破产分立、悬空债权等也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容隐和包庇,而当银行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却要受到企业、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干扰和抵制,从而使企业借改转制之机逃废金融债务屡见不鲜。

(三)相关权力约束失衡,银行难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一是相关责权约束不对称,行政干预有增无减。 (1)同样是对待企业的欠债,政府部门赋予各部门的清欠权力大小不一样。如企业欠电费,供电局可以无约束地拉闸掐电,企业欠税,可以由税务法庭强制执行,必要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免却厂长(经理)的乌纱帽,而银行对待欠贷欠息却没有这样的权力,更不允许这样做。欠银行的,即不能丢官,也不能坐牢,顶多是信用不好,但欠着就算欠着,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2)相关部门只希望银行付出,却不想给予银行回报,意识上还是将银行贷款视为财政贴补或救济。如为了社会安全或地方企业利益,银行贷款投向要受到很多指令,但对于企业的一些不规范逃债行为却不予理会,而且银行不能不贷款或少贷款,否则则被称为惜贷,是造成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见效的原因,在一些人看来,仿佛银行贷款就是人人可以分食的“唐僧肉”,不要白不要。

二是银企间信息约束不对称,银行无法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掌握和了解真实的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动态信息,有助于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但由于受某些客观因素制约,银行和企业信息约束却严重不对称,银行很难确定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1)银行无法全面、彻底掌握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信息、管理信息、担保信息以及抵贷品评估、拍卖的社会信息。如企业方面的有意逃避,不愿配合银行工作,不给信贷员帐看;或以种种借口逃避债权银行监督。以各种名头到处建户、开户,开户方面与银行捉迷藏,使贷款银行很难掌握全面的企业财务资料信息,确保企业的资金去向,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对企业逃废债也就无计可施。造成银行贷款风险。(2)银行间条块分割,自成系统,各自为战,不能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如笔者曾多次发现同一企业,多行有贷款,但行与行之间并不了解,都以为自身放的贷款很安全。而且在信誉等级评定中,因其还贷还息表现不同,不同银行所评定的信誉等级也相差十分悬殊。从而为企业多头套贷提供方便。(3)银行对企业的重组分立,领导变更等活动参与了解过少。从一些现象上看,企业目前只要对其上级主管部门和职工负责,怎样重组分立并无关紧要。而政府方面看重的是企业重组分立后能安置多少工人就业,以维持社会稳定,对于银行债权能否落实不予重视或重视不够。同时企业主管领导变更也无需银行审查和参与,新官不理旧债现象严重,而这种不规范的分立重组和领导变更行为恰恰便是逃废银行债务的重要方法,使一些低效企业的管理者吃惯了企业不规范的分立重组,悬空银行债权做法的甜头,即使让其在逃废债基础上新办的企业,也不能精打细算,搞好管理,为造成另外的不良债务埋下了伏笔。进而严重制约了县域银行投贷能力的增加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上一篇:股票市场 中国大型企业的第二条动脉 下一篇:打造卓越品质 追求客户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