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土壤肥力现状及施肥对策

时间:2022-08-25 12:50:38

建湖县土壤肥力现状及施肥对策

摘要 根据建湖县近3年各监测点的土壤测试结果,对照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对建湖县耕地土壤的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施肥情况、肥料投入等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施肥对策,以期促进建湖县土壤肥力的提高。

关键词 土壤肥力;现状;施肥对策;江苏建湖

中图分类号 S153,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84-02

土壤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经常性的农业基础工作,是土肥站一项基本的公益性职能,是土肥事业的核心。通过土壤测试、植株分析、田间作业记载等方法,对建湖县耕地土壤类型的理化性状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定期了解施肥状况、产量水平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1-2],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地力、培肥土壤、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土壤肥力现状

1.1 土壤养分现状

建湖县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3项指标大部分面积达到高产田块标准要求。中量元素硫相对不足,土壤微量元素中锰、铜含量丰富,锌中等,硼仍然缺乏。

(1)土壤有机质。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2.67%,变幅为0.40%~5.20%,极差为4.80%,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2.28%)上升了0.39%。总体来说,建湖县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以高产田为主,正常生产条件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目标产量一般为9 750~10 500 kg/hm2,小麦为6 750~7 500 kg/hm2。

(2)土壤全氮。全县土壤全氮平均值为1.67 g/kg,较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1.34 g/kg)增加了0.33 g/kg,增幅24.63%。土壤全氮含量变幅为0.195 ~ 3.380 g/kg,极差为3.185 g/kg。总体水平中等偏上。

(3)土壤碱解氮。全县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为126.72 mg/kg,变幅为33.10~305.20 mg/kg,极差为272.10 mg/kg。总体水平中等偏上。

(4)土壤有效磷。全县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7.04 mg/kg,变幅为3.70~94.40 mg/kg,极差为90.70 mg/kg。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7.40 mg/kg)相比,土壤有效磷增加了 9.64 mg/kg。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后磷肥的大力推广施用有关。近年相关肥料试验表明,对于建湖县以水稻生产为主的镇来说,除个别镇如建阳、颜单及个别土种淀浆土、轻盐土仍然需要注意磷肥的施用外,其他镇应注重施肥观念的转变,水稻上磷肥可不用或少用,仅在秋播时适当注意补施即可。

(5)土壤速效钾。全县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82.83 mg/kg,变幅为73.00~437.00 mg/kg,极差为364.00 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107.70 mg/kg)相比,速效钾含量上升了75.13 mg/kg。究其主要原因:近几年来,随着“补钾工程”的实施,秸秆还田的综合利用,以及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钾肥除在棉花生产上施用效果明显外,在稻、麦、油生产上约有30%的面积具有明显的效果,因而分类指导尤为重要。

(6)土壤有效锌。建湖县农作物主要以禾本科作物水稻、三麦为主,面积很大,土壤有效锌含量的高低因而较为重要。全县土壤有效锌平均值为0.81 mg/kg,变幅为0.31~2.67 mg/kg,极差为2.36 mg/kg。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0.76 mg/kg)相比,土壤有效锌增加了0.05 mg/kg。这与建湖县近几年锌肥的推广施用有关。对于全县水稻生产来说,超过50%的面积施用锌肥具有明显的效果,应注意分类指导使用。

(7)土壤有效硼。全县土壤有效硼平均值为0.58 mg/kg,变幅为0.08~1.58 mg/kg,极差为1.50 mg/kg。土壤有效硼与1982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0.55 mg/kg)相比,无较大变化。大部分处于缺乏状态,应注意硼肥的推广使用。虽然多年来一直推广硼肥,但一般均以叶面喷施为主,土壤未能得到补给。试验及生产实践证明,建湖县油菜、棉花等作物生产上施用硼肥效果明显,在部分水稻上施用也有一定效果,由于硼肥需用量较少,价格较高,因而建议以喷施为主。

(8)土壤有效铜。全县土壤有效铜平均值为3.39 mg/kg,变幅为1.32~5.62 mg/kg,极差为4.30 mg/kg,相当丰富,一般不需要施用铜肥。

(9)土壤有效硫。全县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51.34 mg/kg,变幅为7.72 ~138.65 mg/kg,极差为130.93 mg/kg,含量水平一般,相关作物如大豆硫肥的施用在建湖县目前尚是空白,尚有待进行。

(10)土壤pH值。全县土壤pH平均值为6.79,变幅为6.40~7.50,极差为1.10。土壤总体呈酸化现象,这与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和化肥的长期大量施用有关,当地一般作物均较为适宜生长。总体上来说,全县85%以上的土壤pH值在7.00以下,土壤pH值在7.50以上面积仅2 000 hm2左右,并呈酸化趋势。

1.2 不同等级农区用地土壤养分状况

(1)一级地。面积1.488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4.80%。土壤质地以中壤至轻黏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平均27.5 g/kg,全氮平均为1.74 g/kg,有效磷平均为17.6 mg/kg,速效钾平均为148 mg/kg,有效锌、硼分别为0.78、0.58 mg/kg。

(2)二级地。面积2.45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76%。面积大、分布广,土壤质地轻壤至重壤,耕作层平均厚度13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5.8 g/kg,全氮为1.62 g/kg,速效磷为13.7 mg/kg,速效钾为143 mg/kg。

(3)三级地。面积11.95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47%。土壤质地轻壤至中壤,耕作层平均厚度10~12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1 g/kg,全氮为1.4 g/kg,速效磷为14 mg/kg,速效钾为151 mg/kg。

(4)四级地。面积5 360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94%。土壤质地以中壤和砂壤为主,耕作层平均厚度11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9 g/kg,全氮平均为1.25 g/kg,速效磷平均为13.8 mg/kg,速效钾平均为170 mg/kg。

(5)五级地。面积2 426.67 hm2,只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5%。土壤质地以重壤至砂壤为主,耕作层平均厚度11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1.5 g/kg,全氮平均为0.91 g/kg,速效磷平均为10.4 mg/kg,速效钾平均为185 mg/kg。

2 施肥对策

2.1 增加投入,全面推进地力监测网络建设

一是增加监测网点数量,提高覆盖面。全县耕地面积约6.47万hm2,省级监测点4个,市级监测点8个,需要加快建设步伐,以改善监测点的布局,提高覆盖面和监测点的代表性、准确性。二是监测点需要规范化改造。除4个省级监测点比较规范外,市、县监测点亟需进行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监测信息手段设施建设,提高监测成果应用的时效性,建立全县地力监测网络数据库,使地力监测这项社会公益性的工作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2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建湖县有机肥用量呈下降趋势,按全县有机肥资源估算,目前只利用了30%左右,利用的空间还很大。重点要放在秸秆还田以及畜禽粪便和城市有机肥废物利用上,通过过腹、堆沤、直接还田等方式,充分发挥有机肥对耕地的持续培肥作用[3]。

2.3 控制氮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

全县氮肥用量为500 kg/hm2(折纯),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而氮肥利用率在30%左右,与发达国家利用率40%~50%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要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采用分期施用氮肥、化肥深施[4-5]、控释技术等,减少氮肥的流失。纯N用量为300~400 kg/hm2。

2.4 减少磷肥用量

高产田稳定或适当减少磷肥用量,中低产田缺磷地块适当增施磷肥。有效磷含量小于10 mg/kg的地块可施磷肥300 kg/hm2左右,采用条施或沟施,以减少土壤固定。

2.5 增加钾肥用量

历史上建湖县土壤速效钾含量为东区丰富,西区缺乏。一般粮田钾用量225 kg/hm2,蔬菜地300~500 kg/hm2。施肥上应由一元(N)、二元(N、P)复合肥转为三元(N、P、K)复合肥。

2.6 重视施用中量、微量元素肥料

建湖县土壤大部分缺硼,部分缺锌,极少部分缺锰、铜、硫、钙,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要先进行测土,严格施用,防止过量造成肥害,针对不同类型地块和作物需求规律,在专用肥中配施中微量元素。

3 参考文献

[1] 张建玲,任瑞丽,赵宏儒,等.包头市部分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规律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42.

[2] 袁永年,刘云生,王河银.阿拉善左旗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规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64-65.

[3] 刘春增,李本银,吕玉虎,等.紫云英还田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5):96-99.

[4] 吴国梁,崔秀珍,宋小顺,等.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4(10):46-47.

[5] 刘小玲,贾良良,韩宝文,等.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与耕作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14052-14056.

上一篇:蚯蚓粪有机肥在甜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一篇:徐淮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灾害性天气的类型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