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琨与岳飞作品中的相似性及其成因

时间:2022-08-25 12:37:17

论刘琨与岳飞作品中的相似性及其成因

摘要:刘琨和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同时还是风格特征都相似的作家。本文将从少年立大志、乱世出英才、爱国显豪情、英雄空悲愤和马背抒情怀几个方面对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的相似性及成因作简要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刘琨 岳飞作品相似性

刘琨与岳飞,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爱国英雄人物,具有神圣的地位。他们分别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国家,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能征善战的将领,是不惜为国捐躯的爱国忠臣,更是集文武于一身的全才,能书法、善写作,且文风相近。二人相隔近千年,然而其作品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风格特征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作品都充满了炽热的爱国激情,都充满了对北方南侵夷蛮的无比仇恨,表达了驱除胡虏、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愿望难以实现的无限悲愤,具有慷慨悲壮之美,拥有定乱扶衰之志,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

“人就是文,文就是人”,“言为心声”,文学作品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就是对人的研究。刘、岳二人文风的相似并非巧合,可以说是他们相似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其相似的文学风格。

一、少年立大志

刘、岳二人从小勤奋好学,青年时代就立下为国效力的远大抱负。据《晋书•祖逖传》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的一个冬夜,年仅十八岁的刘琨与挚友二十岁的祖逖“俱为司州(治洛阳)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闻鸡起舞”的故事不仅说明了刘琨青年时就有立志为国效力的远大抱负,而且给后世有志于为国效力的人们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

岳飞的青年时代也以好学著称。虽生于贫苦农家,却“少负气节”,“家贫力学”,练就一身武艺,其抱负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为国立功。这是同体恤两河遗民,渴望抗金复国融为一体的;二是载入史册与关羽、张飞并列的功名,这是属于个人层面的。十九岁投身抗辽,不久因父丧,退武还乡守孝。后金兵大举南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他母亲姚氏在其背上刻了“尽忠报国”四个字,并成为岳飞终身遵守的信条。

二、乱世出英才

西晋“八王之乱”之后,国家元气大伤。北方的匈奴、羯等相继掘起,并且开始进犯中原,史称“五胡之乱”。这时,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陷入大混乱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人民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情况非常凄惨。刘琨到达晋阳后,所看到的景象是:“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刘琨就是在这种大混乱之中就任并州刺史,挑起抗胡大任的。其名作《扶风歌》就诞生于这种恶劣社会环境中,难免具有激昂慷慨,悲壮苍凉之感。

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入侵中原,北方诸郡相继沦陷,中原父老受尽金人的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金人消灭北宋后,又进犯南宋。岳飞正是在这山河破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知难而进,决心从戎报国。他凭借自己一身精湛娴熟的武艺,投身于抗击金军的沙场,以维护南宋王朝的统一,其作品就是形成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

不管是西晋末年与匈奴的战争,还是南宋对金人的抵抗,不管是“永嘉之难”,还是“靖康之耻”,其形式相似,实质相同,都是中原汉族同北方蛮夷激烈的矛盾斗争。刘琨、岳飞都是为国家统一,民族生存而英勇战斗的爱国将领。难怪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凝聚着相同的思想内容。

三、爱国显豪情

刘琨出生于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荡,但爱国之志未曾改变。五胡乱华,有多少朝臣贪生怕死,或对胡夷乞降,丧尽民族气节,或摒弃世事,隐居荒野。这种时候,刘琨不顾个人得失安危,勇敢地扛起了消灭胡虏,保家卫国的大旗,真是令人敬佩。怀帝死,司马睿迟迟不肯继位,刘琨顾及国家安危,从大局出发,上《劝进表》,字字恳切,句句忠心。另外,在他的《与段匹盟文》《与石勒书》中都直接表现了这种忠君爱国思想。

相比之下,岳飞的忠君爱国思想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母亲姚氏刻字送其投军开始,直到被秦桧害死于风波亭,岳飞始终心系国家民族安危,时刻不忘驱除金蛮,迎回二圣,收复河山,报效朝庭。这种强烈愿望不仅表现在许多给高宗的奏折中,更表现在他的《满江红》《五岳盟祠记》等作品中。另外,岳飞的忠君爱国想还表现在与朝庭妥协投降派的“矛盾斗争”上。岳飞主张用武力收复失地,坚决反对与金人议和。但是他的主张遭到以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集团的反对,这种“矛盾斗争”成为岳飞后来被害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实际上它是岳飞忠君爱国的另类表现。

四、英雄空悲愤。

不可否认,刘琨和岳飞都是响当当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遗憾的是,他们生不逢时,最终都没有完成驱除蛮夷,收复失地的宏伟大志就被害了。作为能征善战且有民族责任感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国土一步步沦丧,且收复无望之时,其悲愤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无奈与痛苦很自然地流露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之中。因此,刘、岳二人的作品里,又多了一种凄戾之音。从《重赠卢谌》中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和《小重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英雄失路的感伤与无奈。

五、马背抒情怀

现存的刘琨和岳飞的作品,大多都是边战争边写作的马背文学。由于作为战争统帅的特殊身份,更多的经历都是投入在与北方胡虏的斗争之中,很难专门地进行文学研究和创作,其作品多为战争之余的信手所得,往往以诗、词的形式来描写眼前的场景,抒发胸臆中的悲愤和感慨,忧郁与不平等等。因此,它们的作品都与战争密切相关,都带有浓浓的战争味。如刘琨的《扶风歌》就作于他出任并州刺史时。行程中路途艰险,四处是敌,刘琨以少击众,冒险而进,备尝艰辛。他对前途并无把握,对于朝廷的态度,也没有多少信心,只是置生死于度外而已。因此,诗中充满了忠愤忧患之情。而岳飞的《满江红》又何尝不是在这种戎马倥偬中创作的富有爱国激情的杰作。

综上所述,刘、岳二人由于类似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风格特征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我们从岳飞的身上看到了前朝刘琨的影子。当然, 除了相似之外,刘岳二人也有各自与从不同的特征,因前人论述得较为完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总之,无论是他们的英雄事迹,还是他们的文学作品,都值得我们后来人认真的去比较,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晋书•刘琨传 [M].中华书局,1974.

[2]赵天瑞.刘琨集[C].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3]钟嵘.诗品(卷中)[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4]司马光.资治通签[Z].中华书局,1956.

[5]郭光.岳飞集辑注[M].中外古籍出版社1997

[6]邓文铭.岳飞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教学效果 下一篇: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