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英才汇杭城 累累硕果结金秋

时间:2022-08-25 12:28:57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四次会员大会于2006年10月9日至14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坐落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承办。本次会员大会批准吸收了152位新会员入会,增补了一批中青年学者进入学会理事会。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王耀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对两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的人才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和迅速扩大化的发展趋势给予大力的赞赏。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樊祖荫主持了大会的开幕式。文化部陈迎宪处长从艺术科学研究的角度,表达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殷切期望,并从科学选题、学术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晓其和杭州师范学院院长林正范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大会致欢迎词,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院长田耀农向大会报告了会议的筹备过程。杭州师范学院林正范院长在欢迎词意指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的年会在杭州师范学院召开意义重大而又深远,因为杭州师范学院的前身就是1908年建立的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鲁迅、李叔同等一代宗师都曾在这里执教,李叔同先生首先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乐歌教学,所以,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就是从这里点燃了启明的火炬。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即进行专题学术论文的宣读和研讨。来自全国的188位会员和近年来投身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和研究的莘莘学子共向大会递交了122篇学术论文。会议分“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理论及方法论研究”、“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研究”、“中国传统器乐理论研究”等三个工作坊同时进行,25位资深学者分别担任各工作坊的主持人。

在“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工作坊里,蔡际洲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角度”层面提出中国传统音乐对象分类及不同对象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观性的归纳。李敬民阐述了民族音乐学跨学科研究的基础,提出构建和完善民族音乐学研究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下学科理论体系的设想。陈天国和苏妙筝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提出当下社会出现的音乐偏阴偏阳的不良倾向。王晡对传统音乐的消亡趋势进行了学理层面的分析。王家栋提出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基石的问题。田耀农提出人类音乐应分为民族音乐和艺术音乐两个不同类别,指出了二者各自的质的规定性,认为二者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将民族音乐当作艺术音乐的结果不仅不是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弘扬,反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民族音乐的矮化和贬低。

这次年会,更多的学者把研究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杜亚雄对如何实施“以中华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关孟华对中国民族音乐教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蓝雪霏提出现代化语境下民间音乐教学需要应对的问题。解超颖介绍了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杨建伟提出乡土音乐应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得到有机融合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融合办法。王州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提出开发“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建议。孙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角度提出开设“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建议。

有些学者在自己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本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传统乐学领域,郑荣达对“宫调”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时期的界定,认为“宫调”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内容所指有所不同,特别是宋以后,明清二代宫调的数量逐渐减少,实际是宫调的内涵在逐渐地变化,正是调式观念的淡化才导致了后人以为宫调逐渐减少的错觉。

有些研究者从史学考证和训诂的角度,探索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风格的渊源,如姚治中考证了皋陶文化与皖西乐舞的关系,提出皖西霍山地区文化包括乐舞文化基本是少昊部落文化,含有某些三苗文化的特征,进而提出三苗文化的源发地在江淮的大别山区而不是今天的东南山区和西南山区的观点。王洪军考证了大司乐音乐的具体形态。邓晴南对唐代坐部伎、立部伎进行了断代考证,认为二部伎作为一种演奏形式可以追溯到西周,它的余声遗音与宋教坊乐相交融,并继续发展延伸。

在“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研究”工作坊里,王耀华运用旋律音调结构分析的方法,通过和苗族、瑶族、汉族客家民歌的比较,探寻出畲族民歌的音调的特色。杜鹃运用“三声腔”的调式理论,探究、分析了浙江民歌的调式特点。汪瑶从已出版的27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8839首民歌中鉴别出139首形态各异的《茉莉花》,从音乐和文学两个方面对“茉莉花歌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张延莉以600多首蒙古族民歌为实例,讨论了蒙古族民歌羽调式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及成因。廖松青采用频谱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祁剧《法场祭奠》“倒三秋”唱段的三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阐释了同一剧目的同一唱段经不同时代和不同演员的演唱诠释所形成的区别。

曹丽君实地考察并报告了甘肃省榆中县的地方小曲“青城小调”的发展历史、演出形式、乐队组成和演出内容。黄成元对江西的“赣傩舞音乐”的乐曲和功能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南鸿雁通过对宁、沪、杭三地天主教音乐的考察,认为中国天主教音乐正在经历着向中国本土化方向的探索、融合、发展。姚艺君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草根文化的代表“二人转”的研究,审视了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生存挑战,描述了草根文化面对不同生存环境所具有的生命力。张羡声根据自己对当下粤东北城镇地区兴起的客家山歌“山歌会”的现场调查,报告了现代化背景下传统音乐兴起的过程和方式,并提出采集、研究客家山歌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的呼吁。杨阳、王亮对山西临县伞头秧歌近年来的新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指出伞头秧歌的产业化发展是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伞头秧歌也必须在发展中求保护,在发展中求利用。赵海英对山西河曲民歌的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分析,认为河曲民歌完成了走西口这一长达500年的移民历史叙述和完整的西口诗史。

刘厚宇对汉族民歌色彩区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苏青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对江苏民歌进行了分类性的研究,认为江苏民歌可以分为苏南民歌、苏北民歌和江淮民歌三大类别。方芸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孟姜女》流变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及其社会功用。张斌把梆子腔音乐与其根植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地理、古代文化、语言等是梆子腔音乐风格形成的前提。

陈林对客家山歌音调进行了溯源研究,认为长江中下游吴语地区的民间歌曲是客家山歌音调的直接和主要来源。冯光宇通过汉画像的众多乐舞图像研究,认为中国的戏曲源于古代乐舞,而戏曲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源于汉代的乐舞百戏艺术。李怡从史学、形态学、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讨论了20世纪初期京剧的旦角兴起,并代替生角而成为京剧艺术最重要特色的原因。钱国祯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昆曲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原因。李荣友认为中国古代歌曲“一唱众和”与“即兴性”的传统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提出要挖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完成传统与现代的接轨,建立中国多声歌唱艺术新体系。姜华敏、汤苏英在对浙江省武义县畲族婚丧仪式中的婚嫁歌和丧葬歌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对畲族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在“中国传统器乐理论研究”工作坊里,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乐种的调查报告和乐人、乐事、乐器、班社的个案研究等两个领域。乐种的调查报告在本次会议收集的论文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鲍文敏通过实地考察,报告了沙市地区民间吹打乐“挑鼓子”的班社组成、活动形式,以及使用的乐器、乐谱,对“挑鼓子”这个民间吹打乐乐种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王小峰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对陇东丧俗仪式中鼓吹乐的生存背景和社会文化功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和解释。郭威分析并报告了山西长子鼓书的流行现状,分析了当代长子鼓书兴盛的客观原因。

在乐人的个案研究上,施咏收集了从1950―2005年间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研究的主要成果,将相关的三本专著(包括论文集)和两百多篇论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归纳、总结,为阿炳的再研究准备了充足的文献基础。在乐器个案研究上,吴学源通过对铜簧把乌类乐器的研究,把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的共用同类型乐器归纳为“把乌”类乐器。曹军、潘木岚对广西壮族的弹拨乐器“天琴”进行了专题性研究,描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界一带的龙州、凭祥、防城、宁明等地的“天琴”演奏与当地的民间祭祀、巫道活动的密切关系。李祖胜、杨迎从江南繁荣的经济、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民间音乐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二胡逐步成为中国主要的独奏乐器的原动力,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讨论了江南文化环境孕育出二胡艺术的深层次原因。马韵斐从定音、定弦、定调上对江南丝竹中的胡琴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王波通过冯子存的三首代表性的笛子曲《喜相逢》《五梆子》《黄莺展翅》的分析,发现冯子存巧妙地运用了我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手法,不但是我国著名的北派笛子演奏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器乐作曲家。刘富琳系统介绍了三弦在明代传入琉球以后逐渐成为琉球氏族乐器,琉球王国崩溃后三弦面临的毁灭性破坏,及二战结束以后对三弦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通过琉球三弦乐器在20世纪传承状况,归纳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具有启发意义的方式。万钟如从“乐社”的角度,对广东佛山地区民间曲艺社团“私伙局”的组织方式和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展开了社会学的调查研究,认为“私伙局”之类的社团组织方式是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或传承途径。汪熙明对江西上饶民间器乐班社“串堂班”进行了专题性的个案研究,考察了串堂班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规模,描述了乐社的表演场所和社会功用,归纳了乐社使用的乐器、乐曲,考证了乐社的历史渊源。吴军行考察了江西萍乡民间说唱“萍乡春锣”的现状,分析和归纳了萍乡春锣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吴晓萍对西安鼓乐的“韵曲”(工尺谱的口头念唱)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分析了西安鼓乐独特的韵曲方法“哼哈”,从四个不同乐社、乐师的韵曲实践,归纳出韵曲的规律和特点,探究了导致个人韵曲风格形成的三个具体原因。王霄潇从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两个方面,对屈原故里的堂祭仪式音乐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肯定了二者间的联系。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调集了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72位民间传统音乐艺人,为与会者展演了两台浙江传统音乐专场,第一场是浙江戏曲专场,共有姚剧、绍剧、婺剧、越剧、永嘉草昆、松阳高腔等6个剧种的民间戏曲班社,先后展演了6个剧种的典藏折子戏,充分展现了浙江作为戏曲大省的民间戏曲原生态风貌。第二场是浙江省民间歌曲、说唱、器乐专场,平常已经难得一闻的浙江嘉善田歌、舟山渔歌、温州民歌、金华山歌、畲族民歌的农民、渔民歌手纷纷在舞台上一展歌喉,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的民间说唱艺人也依次上台展露才艺,场面宏大的浙东锣鼓以及锣鼓、丝竹齐备的浦江乱弹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浙江作为一个正在迅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经济大省,其民间竟保有并存活着如此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形式,使不少学者坚定了保存和发展传统音乐的信念,同时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选题。会议期间,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师生还为大会作了专场汇报演出,音乐艺术学院的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和舞蹈团汇报的节目赢得了阵阵掌声,与会者共同认为,作为二级学院,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设有如此建制完整的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并能够表演众多高技术难度的曲目,在全国也不多见。

本次会议既是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的第14届年会,又是学会的第4次全体会员大会,152位有志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和教学的年轻学者、教师和研究生向大会提交了入会的申请,并被大会批准入会,有如此众多的新会员同时入会,在学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一致推选乔建中为新一届理事会会长。补充和扩大了理事会,除留任的5位副会长王耀华、肖梅、吴学源、周吉、樊祖荫外,增补田耀农、张振涛、张伯瑜、洛秦、张君仁等为新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应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王亮院长的请求,大会决定2008年的第15 届年会委托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王亮院长在大会闭幕式上接受了委托书。

肆口(作者笔名) 音乐学博士、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 教授

上一篇:反躬崇实 穷神知化 下一篇: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