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直面“寒冬”

时间:2022-08-24 08:01:55

中小企业直面“寒冬”

4200多万户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其整合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庞大的群体不仅为国民经济贡献了60%的工业产值、50%的利税、68%的出口总额,以及75%的就业岗位,而且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今这些企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连续降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今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更多的企业正集体性地陷入经营困难的泥沼中,有些企业已经难以为继。2008成了国内中小企业“最困难的一年”。

中小企业如何脱困摆在各方面前。一方面,尽管顽强的中小企业本身就是野草般成长起来的,有着非凡的生命力,但如何能度过这次寒冬,焕发新的生机,考验着中小企业的生存智慧;另一方面,对于制定宏观政策,影响着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政府,更是一次执政水平的考验。

寒流袭来,一叶知秋

3月28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一期节目,中小企业的困境进入公众视野。这期名为《温州制造,面临危机?》中称,“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20%倒闭”,节目播出后,有关温州企业出现“倒闭潮”的报道和讨论频频见诸各媒体显著位置,不仅温州,全国都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一路高歌猛进的温州民企面对今年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第一个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尽管当时的温州中小企业局局长周德文在接受采访中没有说“倒闭潮”,但一些媒体的用词让公众认为温州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尽管温州市有关部门一再强调温州没有出现如此严重的倒闭情况,但要扭转前期的影响非常困难,许多企业家也未免出现悲观情绪。

关于温州的讨论还没结束,台州飞跃集团的资金链断裂问题更让整个民营经济界揪心。台州的飞跃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缝纫机生产企业,其掌门人邱继宝更被戏称为中国的“国宝”,常年来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风云人物。连飞跃都出现如此严重的困境,可想而知其他企业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这样的怀疑似乎有道理,飞跃的困境并不是个案。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连续出现一些企业倒闭。4月,杭州南望集团突然宣布倒闭,这是国内一家生产安防设备的龙头企业,有消息说,其董事长因欠高利贷而被人追杀,24小时寻求警方保护。

7月初,曾经是义乌的明星企业金乌集团董事长张政建突然失踪,有消息称,因为公司资金链断裂,他跑到国外去筹集资金。

明星企业连续出现问题,让很多人担心经济困难程度超出想象。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企业家中居然出现了自杀现象。

7月,温州泵阀厂老板朱吉光因不堪忍受“非法担保”带来的还款压力自杀;8月,浙江一新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亚津因为盘子铺的太大、公司运作困难而自杀。

一叶知秋,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大省,更是中小企业的强省,连续出现的案例在当地乃至全国都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家的信心跌倒低谷。

困境而非绝境

许多企业家调侃,2008年的民营企业家头上悬着“四把刀子和一根绳子”,“四把刀子”就是原材料猛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激增和外贸困境,“一根绳子”就是信贷收紧。

对于四把刀子和一根绳子之说,一些人士认为太过悲观,就连倒闭问题,国内的中小企业也不是想像的那么严重。浙江省政府一位官员说,“中小企业面临困境是属实的,但不是完全陷入困境。”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播出后,温州市由市经贸委出面,主持了“2008年第一季度行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重点是各行业一季度企业倒闭情况。在长达一个月的调研后,温州市经贸委称,温州企业20%倒闭的说法并不属实,以各重点乡镇为单位,倒闭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最高的有12%,最低的是5%。

对于“浙江中小企业大批倒闭”的说法,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杰回应称“不确切”,“据我了解,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确属事实,但说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有将问题扩大化之嫌”。他说,至6月末,浙江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以上)工业企业共5万多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8.5万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变化不明显。”

但对于浙江来说,持平就意味着出现问题。浙江省工商局一位官员说,以前浙江的企业是注销2家,新诞生3家,规律是不断地淘汰、新生,但现在确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完成了使命。当然,这些企业基本上属于传统行业,利润已经非常低下,本身有调整的需求,只是今年的困境让许多企业家措手不及。

据温州鞋革行业提供的数据,2008年一季度,温州2600多家鞋革企业中,倒闭企业13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0家。一些制鞋企业将厂子迁到四川、福建甚至东南亚和俄罗斯,还有一些将资本投入股市、楼市或矿场,退出了制鞋业,一些小企业则直接关停。

而某些行业的形势更加严峻一些,温州生产打火机的企业原来有几千家,目前还在经营销售的只有几百家,紧固件行业去年3000多家企业,今年只有2000家左右,制造眼镜特别是太阳镜的企业日子也很不好过。

内外压力下的中小企业

面对中小企业的困境,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专门进行了调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在其调研报告中,专门指出了几大因素。

首先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趋紧,金融紧缩措施的累积效应已经显现。一是小企业现金流紧张。银行按季或按月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贷款首当其冲被压缩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性加大。年初台州市椒江区7家规模企业接连倒闭,产生银行债务2000多万元,社会反响较大。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资金链断裂的连锁效应将使更多企业受影响。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到4分、6分。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这些企业往往扩张势头猛,需要技改投入,需要中长期贷款。但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目前流动资金不缺,但市场竞争激烈,不搞技改等死,搞了技改,没有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等于找死”。融资困难已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1-4月份,浙江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55%,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18%,亏损面达21.03%,亏损总额70.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93%。

其次,资源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浙江是资源小省,企业生产经营一般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受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国际相关商品价格走高带动、运输成本增加以及雪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季度浙江省工业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钢材、有色金属、化工产品以及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1%,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升4.2%,涨幅差从去年12月的5.7个百分点扩大到6.7个百分点。以钢材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反映,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涨了40%,而产品出厂价格只涨10%左右,企业生产十分被动。磐安县一家童车生产企业,由于钢材涨价由年初的每吨4500元暴涨到每吨6500元,以前接的订单全部亏损。

再次,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近年来浙江省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尤其是一线操作工缺口最大,需求量大,招工困难。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年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6.42%,实际增幅超过从业人数增幅近6个百分点。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也对浙江省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在50%-60%左右,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台州有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总数1万多人,若实现“五金”全覆盖,需增加费用1400多万元,加上提高工资水平需400多万元,累积用工成本增加1800万元,占该企业全年利润27%。企业还反映员工管理难度增加,许多外地工人不愿意签合同,不愿意交养老保险。主要原因是员工参加社保,个人需承担一部分,而个人社保资金不能异地转移,如员工离厂后要求支取自己交的社保基金,手续也很麻烦。

最后,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在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壁垒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浙江省中小企业传统外贸模式受到了考验。一是面临印度、越南等国家的竞争压力。虽然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的产业配套远不及我国,但劳动力成本比我们还低。此次广交会反馈,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浙江省企业外贸订单有向东南亚国家流失倾向明显,尤其是纺织服装、工艺品、玩具等行业。二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今年1-4月份人民币已升值了4.3%,这已成为当前最难预测、影响中小企业出口最大的因素。浙江省纺织服装领域的中小企业,加工利润在5%-10%之间,人民币升值严重影响了企业出口,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价格竞争优势继续削弱。一些企业超过两个月的订单都不敢接。许多中小企业反映,人民币升值一旦突破6.5%,将是一个坎,很大一部分出口生产企业会被压垮。三是贸易政策的调整。去年我国大幅度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强化了出口关税杠杆及出口许可证管理,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出口退税政策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出口影响最大,涉及75%的出口企业,对服装、家具、鞋类和塑料制品等传统出口商品形成较大冲击,箱包、紧固件、寝具、灯具和工具等商品也受一定影响。

政府出手帮困

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徐冠巨认为,目前中小企业中大多数是面对残酷现实被动应对的企业,也是本轮宏观调控以来处于困境中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企业为数众多,是构成民营企业的“塔基”,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力,政府应通过金融、税收、出口等政策的扶持,帮助它们中的一部分渡过难关。

中小企业前所未有的困境,惊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7月,中央领导奔赴浙江、广东等地展开调研;8月起,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财税、金融等利好政策,相继由强烈诉求变成了现实,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到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的思考与行动中。

不久前,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并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农业或地震灾区;随后出台政策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对个人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而各个地方都在寻求不同的方式对解决中小企业困局。浙江省政府前不久发出《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从今年7月开始,认真选择试点对象,有条件、分步骤地推进试点工作,9月至10月小额贷款公司经审核、依法注册登记后,即可正式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明年1月视实际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逐步加大在全省的推广力度,这项措施被认为政府对长期“地下钱庄”的收编。

经济分析人士徐卫杰认为,这项政策的出台,将对长期处于缺血状态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春雷之声。同时,也为大量民间资本找到了出路。

而江苏省南通市则由当地发改委、央行等七个部门联合出台了旨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八项措施。他们创造性地建立起协商机制,由银行来满足共同遴选的1500家产销状况好、信用度高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原则上不提前收回贷款,贷款到期后给予续贷;并在续贷过程中,由国有控股的担保公司进行双重担保,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专家蔡章生指出,政府在环境创优上,主要是要创造好的发展空间,“止血”、“输血”更需“造血”,加大指导产业发展、落实政策措施到位等方面的服务。政府的责任,应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制定鼓励竞争、激发创造力的机制。只有如此,企业这一微观体在公平的环境下才能壮大。也只有如此,产业这个宏观体才有健康成长的可能。

治标还是治本?

针对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专家蔡章生认为,深究缘由,有宏观经济制约因素,也有主观应对不力问题。企业问题主要是:结构调整不力,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产权制度不够明晰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所以今年很多企业出现的困难,既是意料之外,又属于必然之中。

对于目前中小企业家中存在的几种消极心态,蔡章生进行了批评:“冬眠论”。这类企业善于在顺境中发展,遇到困难就感到前途渺茫,对困难“看不到底”,就想着“冬眠”几年,以此休养生息,等待发展时机好了,再出来创业。这些企业与刚创业时相比,不同的是现在有了资产,有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过冬论”。现在流行说“冬天”的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企业这样认为,媒体也这样宣传,都认为明年会很乐观,把“宝”压在明年,寄托于天助,等到明年天上掉馅饼。其实,谁会知道冬天有多长?全球经济不可测的因素很多,宏观政策带来的深层影响,人民币升值、房地产市场和国际油价等见底了吗?

“淘汰论”。有人认为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也有人说梯度转移不可阻挡,迟早要走。传统制造业处于国际竞争的下游,迟早要被替代,要淘汰出局。实际上,中国一些上下游产业配套的块状经济,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不可以比拟。

蔡章生认为,这些观点,直接造成了企业景气指数大幅度下降,企业家信心指数也不同程度的下滑,企业决策导向产生模糊等不良后果。

专家指出,企业健康发展,取决于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优化。中国是从短缺经济发展起来的,“低、小、散”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中国经济增长很大比重,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在国内外压力下的生存空间、市场竞争能力日趋萎缩。这些矛盾在经济上行时很容易被掩盖了,而下行时就会接踵而至。

而另一方面这些年在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根本上看,企业提升、转型的步伐还不够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企业仍抱着“先前成功的发展模式、商品市场成功的经验,以及有钱赚就不用去搞技术改造、设计研发”的侥幸心理,阻碍了吸收借鉴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使企业传统产业处于被动挤压的境地。

中国许多传统产业在形势好时投资过快过杂,“许多企业不是被饿死,而是被撑死”。一旦紧缩就立刻遭遇现金流危机。浙江省在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其信贷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增长,远高于16%的全国平均值。由于其基数很大,在信贷控制的背景下,同比难免要下降,企业也因此面临资金考验。

目前,企业需要扶持和发展传统产业,但更需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可归结为“三种途径,‘两条腿’并进”。三种途径即渐进、突破和颠覆性。两条腿走路: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开展自主技术研发。二是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必须加大吸收、消化先进技术,使中国经济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创新优势转变。■

上一篇:黄克诚在中纪委 下一篇:近亿住房公积金蒸发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