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08-24 11:33:45

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近十五年来(1999-2013)刊登于国内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技术工具、自主学习、语料库开发五个研究主题对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领域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依据这些分析,对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今后的口译教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3-0055-0007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目前,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呈现出学科融合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涉及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社会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领域(张威,2012b:13)。其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CAIT)作为口译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日趋增多。

20世纪80年代是国外CAIT研究的起步阶段,到了90年代中期,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最近十年的研究囊括了计算机辅助口译培训、专业口译训练软件的研发和远程口译教学等。波赫哈克(2004:222)认为,在课堂教学和自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技术会毫无疑问地对口译教学产生强烈的反响。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燕(1999:3)首次提出了口译教学必须要通过计算机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的设施才能强化口译训练质量的观点。1996年在厦门首届口译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了“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以及口译教学改革的设想”(穆雷,1999:95)。2010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口译大会中,“口译与技术”的议题受到广泛关注,会议首次设立“口译与技术”分论坛,“力图反应口译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口译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任文、杨平,2011:30)。此后,有关CAIT研究的论文不断涌现。

2 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2.1 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口译教学”为关键词,以过去十五年(19993013)刊登于国内南大版(CSSCI)和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涉及CAIT研究内容的核心期刊论文共36篇,以此为基础分析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现状,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这36篇文章主要来自外语类核心期刊,其中,《外语电化教学》(14篇)和《中国翻译》(6篇)的刊载量较多。高校文科综合类学报虽有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

考查相关研究的历时发展趋势,不难发现,在过去的15年间,本领域的研究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前10年(1999-2008)共有论文11篇,每年仅约为1篇,占总数的31%;后5年(2009-2013)共有论文25篇,年均5篇,占总数的69%。由此可见,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期,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研究较少,之后发展缓慢,并伴随着小幅波动,2009年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尽管国内外语教学与研究界对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但总体而言,研究数量仍然偏少,对于计算机和新兴翻译学科中口译教学的结合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根据检索到的36篇论文,笔者将其概括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技术工具、自主学习、语料库开发五个研究主题,在五个研究主题中,教学方法类文章最多(13篇,占36%),而机辅口译自主学习类文章最少(1篇,占3%)。教学模式类文章占22%,技术工具和语料库开发类文章相当,各占19%和20%。数据表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研究的重点,而技术工具和语料库开发作为技术和教学结合的重要因素也受到较高的重视。口译的自主学习与信息技术结合是较新的领域,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

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论文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也各有不同。研究对象涵盖了理论、教师、学生、软件、网页、语料库以及模型,而研究方法则包含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研究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要么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要么同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其中,以定性分析法为主辅之以其他研究方法的论文较多(25篇),其次是文献研究法(12篇),而使用了个案研究法(4篇)、问卷调查法(4篇)、定量分析法(5篇)和实验法(5篇)的论文较少,多数论文都是多种研究方法交叉进行。

2.2 各主题研究评析

2.2.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成需要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教学理论、教学环境和教学框架。计算机辅助口译的教学模式应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充分适应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环境,搭建起口译教学的结构、程序和框架。

国内对于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从理论到实践。以认知学习理论(朱建新,2009:62)、任务型教学理论(王静,2010:34)、建构主义理论(郁俊玲,2012:49)等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计算机环境和口译学习的特点,设计“译前、译中、译后”的口译教学模式。二是进行对比归纳。将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创建以“人机结合、开放式、协作式、虚拟社区”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秦勉,2005:49)。三是先进行实验,再从实验中总结出适合机辅口译教学的模式,如刘进、许庆美(2011:66)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提出了以“两前提”(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和“七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介、方法、环境和评价)为主的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

2.2.2 教学方法

国内对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从宏观层面探讨,譬如研究历史、取向、环境、策略等;二是从微观层面分析,譬如商务口译、外交口译、记忆训练、数字口译、口译笔记、视译、跨文化知识等。

从宏观层面看,根据时间先后顺序,研究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体现了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丰富的特点。首先提出了语言实验室拥有“语言风格再现、创造同声干扰和临场感、加大训练量”的优势,口译教学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语言实验室这个综合教学媒体的特殊环境才能强化训练效果(张燕,1999:3)。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口译教学在本科生、研究生、民办高校以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卢信朝,2006:50)以及学生在中英双语间口译的影响因素、词汇学习、上网情况、焦虑心理四个方面的表现,提出基于网络的口译教学策略(陈振东、李澜,2009:9)。任丽(2012:69)还以生态学为基础,探讨了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进行生态化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邓军涛、许明武(2013:55)从研究历史、研究取向、教学法因素、技术工具以及研究的不足等五个方面对比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下的口译教学方法。

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机辅商务英语和外交口译教学等不同类别,以及口译各个技能的教学。商务口译教学需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声像并茂的逼真语言环境,模拟商务谈判、礼仪、接待、参观、访问等商务活动(李郁、张泳,2005:35)。在外交口译教学中,需要在计算机的辅助下,更好地使学生的口译实践从低层次的语言规范转向“政治层次、语言层次、文化层次、审美层次”等更高层次的规范化意识(杨明星,2011:49)。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口译教学不仅能开辟网络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训练,口译中的“记忆、数字、笔记、视译、语音语体、模拟、跨文化知识、应变能力”等技能的教学方法会更加丰富有效,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口译工作及译员应具备的素质(陈国兴,2005:33;陈振东,2008:52)。

2.2.3 技术工具

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特地推出“口译教学软件及平台研发”的研讨主题(刘和平、许明,2012:53),指出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技术工具的使用。我们平时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包括因特网、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博客、音视频剪辑程序、语音识别程序、在线词典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技术都属于辅助口译教学的技术工具(毛颢,2004:2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技术工具,国内学者对此也有专门的研究,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以师生教学为主的软件。例如通过详细的程序源代码用VB编译虚拟口译教室课件(李德俊,2001:33),或者以Windows Socket网络通讯技术为主的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许罗迈,2007:49)和Webquest(刘进,2011:67)。第二类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为主。例如英国Mellissi Multimedia公司在2005年开发的译员训练软件Black Box(刘建军,2011:102)和由普特网开发的IPTAM(Interpre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cquisition Module)软件(杨科、吴志萌,2012:261)。还有一类就是兼顾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训练系统。北京东方正龙的同声传译训练系统则属于这一类,该系统需要实验室和技术终端,可适用课上课外多人同时练习(门斌、宋瑞琴,2012:78)。无论使用什么类型的软件,关键是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学习不同阶段合理地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工具的效果。

2.2.4 自主学习

口译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有专业教师和职业译员的正确指导,如果不借助技术工具,自主学习较难取得大的进步。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口译自学成为可能,并逐步成为各高校和培训机构在口译教学中较推崇的方式。

国内在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较少。根据检索的研究论文,在本领域研究较多的学者是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刘梦莲。刘梦莲(2010:60)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为基础,根据McCombs和Zimmerman提出的自主学习模型,设计了计算机辅助口译的自主学习环境,并对此应用效果进行实证研究。2011年,刘梦莲(2011:38)进一步提出CAIST(Computer-Assisted Interpreter Self-training)模型,在四届本科生中进行实践应用和准实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证明在CAIST理论模型思想指导下应用的计算机辅助口译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口译技能自我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满足口译教学新需求。在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评选中,其青年项目“基于语音识别的口译自动评测系统研究”获批。在建立自主学习模型后,刘梦莲的研究领域开始转向自主学习中的机辅自评,这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在自主学习中检测自己的训练效果。

2.2.5 语料库开发

口译语料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口译研究的产物虽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自Shlesinger于1998年首次提出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起,国内外已经先后建立了多个不同类型的语料库(张威,2012a:194)。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服务于口译教学和研究的语料库,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语料库的意义和建立方式及类型。

首先,国内外现有语料库的建立对口译教学和研究有很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开发反映实际口译情景的口译语料库可以让口译学员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实施“语言对比式教学与实践型教学有机结合”,建立“自主学习平台”,认识“各类口译失误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威,2009:54;张威,2012:201)。其次,口译教学语料库可以通过语料收集、语料整理、语料标注、技术处理等环节进行(王斌华、叶亮,2009:26),定量分析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例如,“数字训练语料库”(刘建军、肖德法,2010:90)、“中国总理‘两会’记者会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王斌华,2012:94)、“香港当代社会生活口译语料库”(李德超、王克非,2012:409)等。虽然现有的口译教学语料库研究开展时间晚,但发展很快,借助十多年口译语料库的建立和研究,教学语料库的发展也会更加迅速。

3 思考与对策

3.1 优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口译的教学模式首先改变了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中的“教授”和“灌输”,建立了迅捷有效的人机交流平台,对口译这一门亟需大量实践的课程,提供了动态、虚拟但高仿真的口译场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里静态、靠想象的模式桎梏。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论文表明已有成熟模式,可以经过适当调整应用于各个环境。

通过分析研究论文并结合口译教学实践,我们要确定比较稳定适用而且有延续性的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模式,则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参照现有的口译教学模式。国外的口译教学模式应用最为广泛的是Gile(1995:179)针对口译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和“交替传译的口译模式”。而国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远程口译教学模式,分别为自学、辅导加自学、互动教学三种模式,并且在“合作型网络社区学习平台”对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进行验证(Ko,2011:123-143)。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是“厦大模式(仲伟合,2001:30)”和“广外模式(王斌华,2009:211)”。机辅口译教学可以结合以上几个比较成熟的模式,将计算机技术合理运用其中,建立成熟的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模式。

(2) 借鉴机辅笔译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笔译教学模式中比较成熟的一个模式就是“翻译工作坊(肖红,2005)”,其来源于翻译教学界倡导的“过程式教学”。而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模式是基础,通过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Johnson&Johnson,2004)。机辅口译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笔译教学,建立“口译工作坊”(见图2),根据口译的特点,在译前、译中和译后进行合作学习,建立新的学习模式。

3.2 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口译的教学方法优势较明显,无论是从宏观上来看――为教学创建多维、动态、真实、直观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多感官参与的互动交际课堂(杨明星,2011-53),还是从微观上来分析――对技巧的讲解和训练更系统化、精细化、直观化。但是,机辅口译教学如何增加定量的实证研究和更多类别的口译专题教学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通过计算机这一工具使让学习者习得短记、笔记等技能;模拟会议口译的环节和设计步骤如何通过计算机来体现得更加真实;教学方法因素中的教学资源如何形成系统,实行资源的分类、检索、编辑等精加工环节;教学方法中的测试和评估环节如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改进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方法是本领域关键的环节,建议如下:

(1) 加强实证的研究。研究者可以从研究类别和微观技能方面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以确定计算机能够多大程度地促进口译教学的效果。

(2) 建立教学资源库。国外对于教学资源库的研究比较热门而且比国内更深入。Carabelli(1999:149)提出给口译员建立更具操作性、易检索的资源库,同时还要给原文的信息提供背景知识、关键词与核心词等。国内应加强资源库研究,以时效性、开放性和科学性为原则,建立适合中英文口译教学的资源库。

(3) 添加测评的环节。目前,有关计算机辅助口译测试和评估的研究不多,可以参照黄敏(2005:62)提到的国内四大口译资格认证体系以及蔡晓红(2003:168)等学者所做的口译评估研究,结合计算机技术开展本领域的探讨。

(4) 建立体系化教学。教学一定要体系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都应该有一套整体的系统,而不是只在某一口译技能或是某一类别上进行碎片式的研究,这样才能完善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见图3)。

3.3 开发技术工具

在国外口译的教学中,用于口译教学的软件主要有Tell Consortium 1995年开发的Interpr-It,1999年研发的Interpretations,以及2005年Mellissi Multimedia公司开发的Black Box。目前,又出现了更新的VirtualInterpreter Suite口译教学软件。还有一些可以从网上下载的免费计算机辅助工具,比如Ardour和Audacity等。这一类的软件安装不需要较高的电脑配置,更多面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还有一类比较昂贵,能够建立专业的会议口译模拟训练系统,譬如比利时Televic集团开发的Avidanet Interpreter训练系统和芬兰Sana-ko公司研发的Lab STS同声传译培训系统。

在国内的口译教学中,目前多使用普通的网络多媒体技术。比较实用的是普特网推出的“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IPTAM)软件和一些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广州蓝鸽集团和北京东方正龙公司各自研发的口译模拟和教学系统,软硬件结合较好,兼顾教学和自学。

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软件虽然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过于依赖软件则会本末倒置,偏离原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技术工具辅助口译教学的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激励性:使技术能激励师生的教与学,而不是阻碍。②可控性:技术要能够在教学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可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③交互性:要真正实现人机互动,而不只是观摩甚至摆设。④评价性:未来技术的发展要尽可能实现计算机对口译教学和质量的评估。⑤适用性: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一定要适合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

3.4 鼓励自主学习

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者的口译技能;如何让计算机技术反馈口译自主学习者的训练效果,改进训练方式,这些都是口译教学在结合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方面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1) 丰富研究数量和方法。本领域的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内容还处于模型的构建之中,而模型是否能适用于各个环境和阶段还未可而知。

(2) 整合各类软件和网站。目前,国内外支持口译自主学习的软件和网站较多,研究者可以将相关的软件和网站整合在一起,发挥各个软件和网站的相对优势,结合双语语言能力训练、口译技能与策略训练和语言外知识扩展训练,建立一个完善的口译自主学习和训练体系(见图4),让技术充分服务于口译自主学习。

3.5 完善口译语料

口译教学语料库开发对于口译教学和研究以及口译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对口译教学提供“教学资源库”、“自学资源库”、和“试题库”(王斌华,2009:25),能够为口译的实证研究提供良好的素材,同时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技术工具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分类建立:从口译技能、专题类别、交传同传和语言类别等方面针对教学分别建立语料库。

(2) 加强研究:建立的语料库要能够适用于口译教学的不同环境和阶段。因此,使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检验其适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定期更新:过于陈旧的训练材料无法保证口译训练的有效性,因此不断更新语料是完善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关键。

(4) 技术保证: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教学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口译教学语料库的建立要跟上技术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本世纪初是国内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起始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有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为本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模式、方法、技术、自主学习和语料库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而且涉及计算机辅助口译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少,机辅口译测试与评估方面鲜有问津,与机辅笔译教学研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本领域,使口译教学的研究更加成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上一篇:熊十力对“种子说”的批判及其对佛教心性本体... 下一篇:村落舞龙传承的问题、机遇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