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下的影视表现差异

时间:2022-08-24 11:01:32

中美文化差异下的影视表现差异

摘 要: 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本身又体现了其所属社会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比较美国电视剧《欲望都市》和中国翻拍的《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女性主角对待男人和婚姻的态度的异同,分析其所映射的中美文化差异主题。

关键词: 《欲望都市》 《好想好想谈恋爱》 中美文化差异 文化载体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在意识形态上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早已是美式快餐文化的代名词,而富贵大气的唐装也成为华人最佳的身份象征。然而,中美文化的碰撞远不止如此表面化,在中美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各种误读和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中美两国更进一步的接触与合作。

一、中美文化差异的焦点

1.饮食文化

中国人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中国有享誉世界的菜系,各色小吃更是不胜枚举,煎炒烹炸的中国菜似乎都带着几分浓浓的人情味;美国人不太讲究吃,热狗、汉堡等家常食品都是非常简单随意的,烟火味更是很少见,即使是在感恩节的家庭盛宴上,全家人也仅仅是围着一只皮糙肉厚的火鸡而已。

2.婚丧文化

中国人的传统婚礼一定要穿大红喜服,一定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传统丧礼则从头到脚的白,哀戚声与唢呐声无不道出失去亲者的痛楚。美国的婚礼穿白色的婚纱,以示纯洁与高贵;丧礼一定要穿黑色来体现庄严与肃穆,安静是两者不可或缺的。尽管现代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婚庆仪式,但那宾客盈门的热闹排场还是显示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

3.家庭观念

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崇尚集体主义。在中国,任何一个人都注定被放在家庭的中间,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同时父母也是孩子永久的庇护神。美国人则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由解放,美国文化的主线是人本位,人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独立是对子女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实质上代表着各自的历史积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生活,铸就了中国人中庸的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中,鲜少表现出过多的个人欲望,即使面对纠纷也会为对方留出三分余地,正应了一句老话:“买卖不成情义在。”而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特征和高度流动性使得他们个人表现欲望强烈,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人情关系的建立,他们的法制意识更坚定,更信任白纸黑字的书面规则。

二、《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的比较

“文化”一词来源已久,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如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到,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视剧一向是表现各国文化最直接的窗口,琐碎的家庭生活和口语化的人物交谈,无不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欲望都市》是一部典型的肥皂剧,它讲述了在纽约这个欲望都市中发生的欲望故事,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女主角凯莉与比格长达六年的感情。无独有偶,克隆的中国版《欲望都市》也火热开播了,是山寨还是创新,这部名为《好想好想谈恋爱》的电视剧不得不面对被比较的命运。

《欲望都市》(Sexandthe City)是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喜剧类剧集,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的诸多奖项。专栏作家凯莉、公关经理萨曼莎、律师米兰达、理想主义者夏洛特是生活在纽约曼哈顿中的四位时尚女性,她们之间的友情比金坚,有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她们周旋在各式男人身边,寻找和自己的真爱。

《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一部都市爱情片,谭艾琳、黎明郎、毛纳、陶春四个单身贵族亲密无间,都有不菲的收入,都对爱情半信半疑,都对男人诸多挑剔。该剧2004年11月4日在国内电视台正式登台亮相,因为打着“中国版《欲望都市》”的噱头,再加上有“歌坛大姐大”那英担纲女主角,所以未播先热,但在播出一段时间后,无厘头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就引来观众的一片吁声。

单从内容编排上来看,这两部电视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角都是四个都市大龄单身女人,都有着不错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都是在爱情和婚姻中寻找、徘徊和迷惘。不同的是:《欲望都市》是幽默地谈性,而《好想好想谈恋爱》强调工作和生活状态,更注重精神层面对情感需求的刻画。《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坦承是翻版的《欲望都市》,并表示制作团队已经很用心挖掘原剧的精髓,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已经中国化了。

三、《欲望都市》与《好想好想谈恋爱》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人物设置、叙述方式上几乎都照搬了美国剧集《欲望都市》。后者大火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它毫无顾忌地大谈“性”话题,是一部符合美国国情的片子。顾及中国民风保守的国情,这一点在《好想好想谈恋爱》里就必须隐晦地展现,剧情的重点已由谈“性”转到了谈“情”上。如果说,全球大热的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在这种深层解读中不难看出带有明显的美国文化痕迹,那么,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在跨文化语境下,借了美国文化的壳,渲染的则是中国文化的色彩。

尽管有“山寨”美剧之嫌,《好想好想谈恋爱》新颖的剧情架构,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再加上聚焦了繁华都市中孤单女人这一特殊群体,还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欲望都市》的巨大成功更不必说了,在世界各地的都市人中掀起了一股“欲望潮”,引领了一轮新的流行时尚和衍生了很多周边产品,在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中引起了共鸣。二者在各自文化国度里所取得的深刻反响都不是偶然的,都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都有着两国文化理念的无形支持,因而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1.爱情观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一贯是含蓄而内敛的,这与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不无关联,而且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鲜明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爱情是物质多于精神的,而美国人的爱情是神圣而浪漫的,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感受。徐良火光的著作《美国人和中国人》中有一段话:“对于一个美国人来说,一旦坠入情网,可以不顾一切,而中国人必须将爱情与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比如对父母未尽的义务……”充分体现出中美文化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

在《欲望都市》中,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四个单身女人,每一集都聚在一起谈论感情和性生活,在她们看来,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她们也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归宿,却又纠缠在之中不可自拔,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在谈性。而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落寞的女人也经常聚在谭艾琳的书吧里谈论男人,在爱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但是她们更渴望得到精神共鸣的幸福,显然,她们更多的是跟男人谈情。

在展示爱情观的手法上,人物设置模式都是四个单身大龄女人,在这两个女性是绝对主角的电视剧中,走马观花般的男性角色有很多对比,而最微妙的对比还是情节的对比,在经历过与各色男人打交道之后,关于对男人秉性的感悟,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位中国叛逆女性的最终判断是:“你可以改变一个男人的发型,却不能改变他们的秉性。”在《欲望都市》中,四位美国摩登女郎的无奈结论是:“你可以让一个男人为你做包皮手术,却改变不了他们的秉性。”可谓异曲同工,都够辛辣。

2.女权主义

无论是在《欲望都市》还是在《好想好想谈恋爱》中,四个单身女人对男人都抱持“鸡肋”的看法,既喜欢男人又随时抛弃男人,男人仿佛成了随时有危机感的弱者,分明就是女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好想好想谈恋爱》的导演刘心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非在倡导女权主义,只是想通过影视的形式,把表面上特立独行的女人的另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希望观众看过以后,能够深入思考一下,不能一味地把情感失败的责任全推给男人。

表面上看来,这两部剧的男性角色都是以“自私”的整体形象出现的,他们都有自己坚持的所谓原则,对女性要求顺从、改变,而男人是不可改变的,同四个女主角的交往,从相互欣赏开始,到相互熟悉结束。其实,这两部剧都只是披着女权主义狼皮的羊而已,四个女主角并非高唱女性解放的绝对女权主义者,她们骨子里都是比女人还女人的,她们害怕婚姻,却又渴望婚姻,她们也有放下女强人的面具,表现软弱的一面。《好想好想谈恋爱》是符合国情的《欲望都市》,可以说,美国女人通过性解放来建立女权主义的胜利,中国的女人要的不多,她们只要一个真心爱她的男人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是文化的重新解读还是相互交融,两部电视剧建立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下,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差异。《欲望都市》中的四个女人,最后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凯莉和比格纠缠了十年的爱情最终走进坟墓;当萨曼莎放开史密斯的手时,多少人扼腕叹息;米兰达嫁给了史蒂夫,那是属于她自己的幸福;追寻多年后,得到的尽管是失败的婚姻,夏洛特追寻真爱的热情不灭。《好想好想谈恋爱》在毛纳留给3位女友的一封信中结束了,故事的中心似乎就是谭艾琳说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的是爱情,漫骂的也是爱情,如果你爱得起你就要输得起,爱不起就不要去爱。”多么残忍而决绝的至理名言。

四、结语

《欲望都市》和《好想好想谈恋爱》都在各自的文化形态下,展示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感悟,文化的差异让我们从中了解到美国人自由开放的一面,以及中国人内敛保守的一面。作为文化的载体,《欲望都市》以系列剧的形式,肆无忌惮地揭示了大都市里单身女人的隐私生活,穿梭于喧闹的聚会和迷离的男人堆里,换男人如换衣服般狂热;同样的剧情和格调,《好想好想谈恋爱》就相对含蓄得多,尽管也出现了很多男人,但是女主角都是抱着结婚的态度跟对方在交往,如果说,四个美国女人在选男人时更注重个人感受的话,四个中国女人显然更在意朋友和家人的看法。

中西文化是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前者崇尚以集体意识来规范个体行为,而后者则信奉个人主义,强烈突出自我,之所以说《好想好想谈恋爱》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就是因为这个美国的酒瓶装的已经是中国的新酒了,不再是大量激烈的感情场面,更多的是细腻委婉的表情场景而已。这两部剧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汲取了各自的核心价值文化,就像不同根系所滋养的树苗一般,尽管都是枝繁叶茂,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绿色风情。中美文化差异缘于各自的历史背景,没有强势和弱势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研究谁在抄袭或是模仿谁,不妨看作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好想好想谈恋爱》叙述着一个中国式的《欲望都市》。

参考文献:

[1]刘剑.从跨文化视野看迪斯尼《花木兰》[J].南昌高专学报,2009,(5):57-59.

[2]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J].兰州学刊,2010,(1):217-220.

[3]刘璐璐,高文渊.解读《武林外传》和《老友记》映射的中美文化差异[J].消费导刊,2009,(9):242.

[4]朱丽.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0):49-51.

[5]徐火良光著.徐隆德译.中国人与美国人[M].台湾:南天书局,2008.

[6]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3.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66.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42.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商务英语研究)

上一篇:《理智与情感》的语料库检索分析 下一篇:于细微处显波澜